1921年,斯大林当选委员会总书记,这听起来很厉害是不是?实际上,根据文献来看,这一职位是在苏维埃第十次大会之后才设立的,且在设置后头几年里并没有多少实权。换句话说,“委员会总书记”斯大林同志当真就是个书记员。而在那个时间点上,斯大林距离头把交椅还差很远;在权势和声望抵达顶点的托洛茨基面前,他所面对的局势甚至都不能用乐观来形容。那么,斯大林凭什么能够扭转局势,实现逆风突围的呢?咱今天就来讲一段历史小插曲。

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没多久,旧俄分子便在外国干涉势力的支持下卷土重来了。这会儿的苏俄穷得压根不像是一个国家,武器装备落后且不说,大部分官兵甚至连口饱饭都没得吃。更可怕的是,相比于“无中生有”的苏维埃,不少俄国百姓还是觉得沙皇更亲一些。内忧外患之下,苏俄红军在内战最初一段时间里败多胜少,大片土地沦落敌手,局势不容乐观。难得的是,此时领袖列宁头脑尚且十分清醒,他明白,虽然眼下麻烦事一大堆,但也得一件一件去解决;而当下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解决军粮的供应。

在特殊情况下,苏俄奉行战时体制。1918年,斯大林以中央全权代表的身份被派往察里津地区担任征粮官。苏联历史上,“全权代表”这个身份可不简单,通常情况下意味着“先斩后奏皇权特许”。然而斯大林手中的权力并没有那么大,这一点咱们过会儿再说。

众所周知,察里津是“钢铁同志”政治生涯的福地,然而当时那会儿却是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在此之前,主政察里津的是高加索军区司令斯涅萨列夫将军,此君由旧俄军队转投苏维埃政权,军事理念相当落后,指挥作战屡战屡败,让敌军打得没脾气。察里津的官兵更是士气低落到了极点,许多人甚至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心想打不赢拉到,大不了散伙完事儿。而当斯大林到任时,斯涅萨列夫更是拒绝配合——征粮需要人手,斯大林多次讨要,后者却装傻充愣,就是迟迟不给答复。

区区一军区司令员,按理说是没胆子跟列宁直接派下来的全权代表较劲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斯涅萨列夫背后也有人,此人正是当时红得发紫的苏维埃二号人物托洛茨基。那会儿,斯、托二人的权势并不对等:“十月革命”后,列宁同志客气了两句,声称老托才是革命真正的领袖;斯大林便赶忙写文章跟着拍马屁,附和说“对对对”——这就是当时两人地位的一个写照。可以说,旧的察里津集团对斯大林工作的怠慢带有一定阻挠的性质,托洛茨基绝对撇不开关系;换句话说,这便是斯、托之间一次直接的较量。

毫无疑问,这场较量最开始是绝对失衡的:斯大林身边全是托洛茨基的心腹,“全权代表”实际上就是个光杆司令。莫斯科正等着要粮食呢,三天两头就写信催。在如此紧迫的节骨眼上,斯大林拿不出个交代,后果显然将十分严重。突破这样的困境需要还击,很快,他就给出了第一招。

1918年6月22日,斯大林给列宁寄了一封信。他在信中的言辞十分客气谨慎,甚至还特别强调自己绝不是想要更多的权力,只是想要更效率地完成任务。他如是说:“……但现在我认为,如果我拥有直接的正式的干预和任命的授权,诸如任命部队和司令部的政委、出席军区司令部会议以及在南方代表中央军事权力机构,将会对工作有利。”

显然,斯大林这段话带着示弱的意味,却把自己的底线和面临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捅了出来。不过,列宁选择了冷处理,并没有很快地作出调整。7月7日,斯大林再次写信,这一次他更退一步,称莫斯科方面并不一定非要将这种权利赋予给他本人,而是“给某个人以在俄罗斯南部地区采取紧急措施的军事性质的权力”就够了。虽说斯大林在讨要权利方面松了口,但他却用了大量笔墨渲染了察里津地区局势的严峻性,潜台词便是“再不给个交代怕是要出大乱子”等等。列宁也绝非等闲之辈,他同样来了手“以退为进”,直接把问题交给了托洛茨基——你们自己的问题还是自己解决吧。结果不难预料,几天后,察里津地区的领导层中又多了几张新面孔。毫无疑问,他们都是托洛茨基的人。

二人较量的第一回合直接让斯大林看清了一个问题:对方十有八九就是想要自己难堪;眼下客气是解决不了问题了,必须要来点儿狠的。1918年7月10日,斯大林再次给列宁去信并在其中直接点破:“我早就说过,粮食问题自然是和军事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我之所以需要军事全权全是为了事业的利益。但我并没有收到回复,很好,这样的话我就可以自行其是,用不着任何手续……是事业的利益驱使我这样做的,即使没有托洛茨基的纸片儿也不能阻止我。”这话的潜台词很清楚:给过你机会去好好解决,你却不把握,没办法我只好动手去抢了。

你托洛茨基会叫人,我难道就不能找盟友了?巧的是,就在这个关键节骨眼上,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带着两个被打崩的军后撤,正好路过察里津。在此之前,伏罗希洛夫与斯大林就有交情,前者对斯大林的主张也颇为认同。当斯大林坦白合作的意思后,后者一拍即应。几天后,以“工作需要”为借口,斯大林也往察里津的领导层了安插了3名自己人,其中鲁希莫维奇被任命为军事监察处主任,另有两人担任其助理。虽然从表面上,托洛茨基的察里津集团的兵权暂时无虞,但这却恰恰成了斯大林后来掀翻对手的关键杠杆。

这第二回合还没结束,表面上看仍稍逊一筹的斯大林却不知不觉地已将先机握在了手中。

1918年7月19日,在事先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北高加索军区司令部全体成员被集体逮捕;仅3天后,由斯大林心腹成立的北高加索军区军事委员会取而代之,前者也理所应当地被选举为主席。老领导班子随后便遭到审判,斯大林给出的理由也很服众——这些人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带着战士们屡战屡败,早就该收拾收拾了。更重要的是,斯大林一系列快刀斩乱麻的整肃手段还当真很快就取得了效果:他不但完成了领导交代的征粮任务,还重整军纪,令察里津官兵面貌焕然一新。斯大林和同僚对战局做了重新分析,制定了新的作战思维,并在随后的作战中取得了久违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军民的信心。有了这样的结果撑腰,他便更加理直气壮了。第三回合,斯大林完胜。

直至此时,托洛茨基才想起回击,然而在笔者能够查阅到的文献中,他在这一阶段的努力却十分之少,甚至显得有些可怜。此时,整个察里津已被斯大林打造成了一座坚固的堡垒,军民也知道究竟是谁能为他们带来胜利,因此毫不犹豫地支持;托洛茨基想要再派人来干涉,发现根本就插不进去手。无奈之下,后者只好及时止损,厚着面子请求对方能够网开一面,把先前被捕的北高加索军区领导班子释放。然而斯大林却咬定这些人怠慢了革命事业,需要为自己的罪行负责。托洛茨基再三恳求,最终也仅仅换回了斯涅萨列夫一命。两人首次直接交锋结果悬殊,更是为日后发生的一切做了一番预演。

显然,察里津的一场胜利远不足以令斯大林直接触碰到头把交椅,但这却令他在势力混杂的核心权力圈中声望大增,有了属于自己的阵地。另外,察里津不但是斯大林政治生涯的福地,同时也是他个人才华的试金石。要知道,为了缓和斯、托二人关系,列宁特意在1919年初将斯大林调回莫斯科。然而斯大林离开没多久,察里津便再次被白军攻破,敌人还一度突袭至莫斯科仅400公里处。前线告急,莫斯科只能将正在主政列宁格勒的斯大林再次调往南线,仅2个月后,他便再次带领当地居民捍卫了胜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