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斯大林當選委員會總書記,這聽起來很厲害是不是?實際上,根據文獻來看,這一職位是在蘇維埃第十次大會之後才設立的,且在設置後頭幾年裏並沒有多少實權。換句話說,“委員會總書記”斯大林同志當真就是個書記員。而在那個時間點上,斯大林距離頭把交椅還差很遠;在權勢和聲望抵達頂點的托洛茨基面前,他所面對的局勢甚至都不能用樂觀來形容。那麼,斯大林憑什麼能夠扭轉局勢,實現逆風突圍的呢?咱今天就來講一段歷史小插曲。

偉大的“十月革命”勝利沒多久,舊俄分子便在外國干涉勢力的支持下捲土重來了。這會兒的蘇俄窮得壓根不像是一個國家,武器裝備落後且不說,大部分官兵甚至連口飽飯都沒得喫。更可怕的是,相比於“無中生有”的蘇維埃,不少俄國百姓還是覺得沙皇更親一些。內憂外患之下,蘇俄紅軍在內戰最初一段時間裏敗多勝少,大片土地淪落敵手,局勢不容樂觀。難得的是,此時領袖列寧頭腦尚且十分清醒,他明白,雖然眼下麻煩事一大堆,但也得一件一件去解決;而當下最迫切的問題就是解決軍糧的供應。

在特殊情況下,蘇俄奉行戰時體制。1918年,斯大林以中央全權代表的身份被派往察裏津地區擔任徵糧官。蘇聯歷史上,“全權代表”這個身份可不簡單,通常情況下意味着“先斬後奏皇權特許”。然而斯大林手中的權力並沒有那麼大,這一點咱們過會兒再說。

衆所周知,察裏津是“鋼鐵同志”政治生涯的福地,然而當時那會兒卻是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在此之前,主政察裏津的是高加索軍區司令斯涅薩列夫將軍,此君由舊俄軍隊轉投蘇維埃政權,軍事理念相當落後,指揮作戰屢戰屢敗,讓敵軍打得沒脾氣。察裏津的官兵更是士氣低落到了極點,許多人甚至都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心想打不贏拉到,大不了散夥完事兒。而當斯大林到任時,斯涅薩列夫更是拒絕配合——徵糧需要人手,斯大林多次討要,後者卻裝傻充愣,就是遲遲不給答覆。

區區一軍區司令員,按理說是沒膽子跟列寧直接派下來的全權代表較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斯涅薩列夫背後也有人,此人正是當時紅得發紫的蘇維埃二號人物托洛茨基。那會兒,斯、託二人的權勢並不對等:“十月革命”後,列寧同志客氣了兩句,聲稱老託纔是革命真正的領袖;斯大林便趕忙寫文章跟着拍馬屁,附和說“對對對”——這就是當時兩人地位的一個寫照。可以說,舊的察裏津集團對斯大林工作的怠慢帶有一定阻撓的性質,托洛茨基絕對撇不開關係;換句話說,這便是斯、託之間一次直接的較量。

毫無疑問,這場較量最開始是絕對失衡的:斯大林身邊全是托洛茨基的心腹,“全權代表”實際上就是個光桿司令。莫斯科正等着要糧食呢,三天兩頭就寫信催。在如此緊迫的節骨眼上,斯大林拿不出個交代,後果顯然將十分嚴重。突破這樣的困境需要還擊,很快,他就給出了第一招。

1918年6月22日,斯大林給列寧寄了一封信。他在信中的言辭十分客氣謹慎,甚至還特別強調自己絕不是想要更多的權力,只是想要更效率地完成任務。他如是說:“……但現在我認爲,如果我擁有直接的正式的干預和任命的授權,諸如任命部隊和司令部的政委、出席軍區司令部會議以及在南方代表中央軍事權力機構,將會對工作有利。”

顯然,斯大林這段話帶着示弱的意味,卻把自己的底線和麪臨的問題一針見血地捅了出來。不過,列寧選擇了冷處理,並沒有很快地作出調整。7月7日,斯大林再次寫信,這一次他更退一步,稱莫斯科方面並不一定非要將這種權利賦予給他本人,而是“給某個人以在俄羅斯南部地區採取緊急措施的軍事性質的權力”就夠了。雖說斯大林在討要權利方面鬆了口,但他卻用了大量筆墨渲染了察裏津地區局勢的嚴峻性,潛臺詞便是“再不給個交代怕是要出大亂子”等等。列寧也絕非等閒之輩,他同樣來了手“以退爲進”,直接把問題交給了托洛茨基——你們自己的問題還是自己解決吧。結果不難預料,幾天後,察裏津地區的領導層中又多了幾張新面孔。毫無疑問,他們都是托洛茨基的人。

二人較量的第一回合直接讓斯大林看清了一個問題:對方十有八九就是想要自己難堪;眼下客氣是解決不了問題了,必須要來點兒狠的。1918年7月10日,斯大林再次給列寧去信並在其中直接點破:“我早就說過,糧食問題自然是和軍事問題交織在一起的,我之所以需要軍事全權全是爲了事業的利益。但我並沒有收到回覆,很好,這樣的話我就可以自行其是,用不着任何手續……是事業的利益驅使我這樣做的,即使沒有托洛茨基的紙片兒也不能阻止我。”這話的潛臺詞很清楚:給過你機會去好好解決,你卻不把握,沒辦法我只好動手去搶了。

你托洛茨基會叫人,我難道就不能找盟友了?巧的是,就在這個關鍵節骨眼上,克利緬特·葉夫列莫維奇·伏羅希洛夫帶着兩個被打崩的軍後撤,正好路過察裏津。在此之前,伏羅希洛夫與斯大林就有交情,前者對斯大林的主張也頗爲認同。當斯大林坦白合作的意思後,後者一拍即應。幾天後,以“工作需要”爲藉口,斯大林也往察裏津的領導層了安插了3名自己人,其中魯希莫維奇被任命爲軍事監察處主任,另有兩人擔任其助理。雖然從表面上,托洛茨基的察裏津集團的兵權暫時無虞,但這卻恰恰成了斯大林後來掀翻對手的關鍵槓桿。

這第二回合還沒結束,表面上看仍稍遜一籌的斯大林卻不知不覺地已將先機握在了手中。

1918年7月19日,在事先沒有打招呼的情況下,北高加索軍區司令部全體成員被集體逮捕;僅3天后,由斯大林心腹成立的北高加索軍區軍事委員會取而代之,前者也理所應當地被選舉爲主席。老領導班子隨後便遭到審判,斯大林給出的理由也很服衆——這些人尸位素餐,佔着茅坑不拉屎,帶着戰士們屢戰屢敗,早就該收拾收拾了。更重要的是,斯大林一系列快刀斬亂麻的整肅手段還當真很快就取得了效果:他不但完成了領導交代的徵糧任務,還重整軍紀,令察裏津官兵面貌煥然一新。斯大林和同僚對戰局做了重新分析,制定了新的作戰思維,並在隨後的作戰中取得了久違的勝利,大大鼓舞了軍民的信心。有了這樣的結果撐腰,他便更加理直氣壯了。第三回合,斯大林完勝。

直至此時,托洛茨基纔想起回擊,然而在筆者能夠查閱到的文獻中,他在這一階段的努力卻十分之少,甚至顯得有些可憐。此時,整個察裏津已被斯大林打造成了一座堅固的堡壘,軍民也知道究竟是誰能爲他們帶來勝利,因此毫不猶豫地支持;托洛茨基想要再派人來干涉,發現根本就插不進去手。無奈之下,後者只好及時止損,厚着面子請求對方能夠網開一面,把先前被捕的北高加索軍區領導班子釋放。然而斯大林卻咬定這些人怠慢了革命事業,需要爲自己的罪行負責。托洛茨基再三懇求,最終也僅僅換回了斯涅薩列夫一命。兩人首次直接交鋒結果懸殊,更是爲日後發生的一切做了一番預演。

顯然,察裏津的一場勝利遠不足以令斯大林直接觸碰到頭把交椅,但這卻令他在勢力混雜的核心權力圈中聲望大增,有了屬於自己的陣地。另外,察裏津不但是斯大林政治生涯的福地,同時也是他個人才華的試金石。要知道,爲了緩和斯、託二人關係,列寧特意在1919年初將斯大林調回莫斯科。然而斯大林離開沒多久,察裏津便再次被白軍攻破,敵人還一度突襲至莫斯科僅400公里處。前線告急,莫斯科只能將正在主政列寧格勒的斯大林再次調往南線,僅2個月後,他便再次帶領當地居民捍衛了勝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