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際機構緣何點贊中國經濟?——專訪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

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 題:國際機構緣何點贊中國經濟?——專訪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

新華社記者陳煒偉

在日前舉行的第五次“1+6”圓桌對話會上,國際機構點贊中國經濟,認爲中國可能成爲今年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能夠實現正增長的國家,併爲全球經濟復甦提供支持。

國際機構緣何看好中國經濟?怎樣研判經濟復甦態勢?推動經濟持續穩定恢復還面臨哪些挑戰和困難,又該如何發力?圍繞這些熱點問題,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近日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很顯然,和其他主要經濟體以及全球經濟相比,國際機構對中國經濟的預測是非常積極正面的,這也是客觀的。”蔡昉說,中國率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經濟持續穩定恢復。

在一季度同比下降6.8%的情況下,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轉正、同比增長3.2%,三季度增速加快至4.9%,前三季度累計已實現正增長。最新數據顯示,製造業PMI已連續9個月站上榮枯線,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向好,四季度經濟增長或將比三季度進一步加快。

“很多學者預測中國經濟全年可能實現約2個百分點的增長。在全球經濟和主要經濟體仍處負增長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貢獻不言而喻,其正增長將給全球經濟注入活力。”蔡昉評價說。

面對疫情衝擊和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中國經濟復甦也要破解不少難題。在蔡昉看來,需求側的恢復慢於供給側是其中之一。

從供給來看,工業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速在4月份就已實現轉正。需求方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月度同比增速8月份實現轉正,但從累計來看,1至10月份同比仍下降5.9%。

蔡昉分析,由於疫情防控需要保持社交距離、居民收入增長放緩等影響,需求側的復甦相對慢一些,特別是消費的復甦較慢。此外,儘管就業穩步轉好,但10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仍有5.3%,高於測算的自然失業率,顯示需求不足仍然對就業市場造成衝擊。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能夠穩定恢復,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國圍繞保市場主體實施了一系列助企紓困政策。

在蔡昉看來,着力助企紓困、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加強貨幣政策逆週期調節等,都對經濟恢復發揮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要把宏觀政策的關注點更多轉向個人,加大低保、社保、失業等補貼和發放,讓政策紅利更多惠及普通勞動者、低收入家庭、失業羣體等。

“消費是經濟復甦的關鍵。要保持家庭收入穩定,增強發展信心,提振消費水平,從而爲中國經濟復甦提供持久的拉動力。”蔡昉說。

推動中國經濟穩定恢復,離不開對外部環境的研判。當前,海外疫情仍在蔓延,對世界經濟的衝擊仍在發酵。

“世界經濟能否復甦,取決於疫情能否得到控制。入冬以來,美國和歐洲都出現了疫情反彈,世界經濟或將二次探底。”蔡昉說,隨着疫苗研發取得進展、疫情逐步控制,世界經濟二次探底後或將迎來反彈,最終呈現“W”型的復甦。

“但即便走出疫情影響,世界經濟‘長期停滯’的狀態也無法逆轉。”蔡昉說,不能期待疫情後世界經濟短期內有強反彈。特別是,疫情讓逆全球化進一步抬頭,對中國經濟運行產生的影響不可小覷。

如何應對日趨複雜的國內外環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蔡昉認爲,新發展格局是將國內大循環和對外開放有機結合的發展格局。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內循環越通暢,雙循環相互促進的作用就越明顯。

他分析說,中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已達16.3%,經濟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也是最快的,再加上14億人口、快速成長的中等收入羣體、超大規模的市場,這意味着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既有利於自身穩定發展,也將爲各國共享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果帶來更多機遇。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