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我写的科普文章的人知道,我常说如果治疗风湿热痛,可以加用防己、秦艽、薏苡仁。

这是因为他们能祛风湿、并且是祛的是热痹。

以前老是把秦艽这个“艽”字读错,总是读半边,读成“jiu”,其实是要读成“jiao”的,第一声。后面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有用到它的时候才纠正这个读音。

秦艽出自《神农本草经》,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秦艽或小秦艽的根。主产于陕西、甘肃、四川等地。春秋二季采挖入药。生用。

其味苦、辛,性微寒。能归肝、肾、胃、胆经。从归经上看秦艽和之前讲的祛风湿药不一样,之前的比较单纯的入肝经,比如海风藤、松节、寻骨风、伸筋草。而防己是因为有利水消胀的作用,所以可以入肾和膀胱经。结合它入胆经、胃经、能治热痹,考虑还有清胃热、清胆火的作用。具体为祛风湿,通经络,止痛,清湿热,退热的作用。

知道了一个药的功效,就要会拿来用,特别是那些能单独用的,这样简单,省得自己还要考虑怎么配。当然如果能配上一些药就更好了。

这个用途最近我说过太多了,感觉什么药都可以用在祛风湿上。其实这是错觉,因为我们最近讲的中药都是祛风湿的,所以讲的中药都有用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知识我们要自己去总结分类,有些是祛风寒湿的,有些是去风湿热的,有些是两者都可以用的,有些是善于止痛的,有些是善于通经络的。这些各有不同,同样是风湿,有不同表现的时候,要用不同的药。

秦艽,和防己是一样的,最常见用于风湿热痹。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两者可以配在一起用,或者再加上其它治疗热痹的祛风湿、通经络的中药,比如忍冬藤、薏苡仁等。

秦艽辛苦性微,被前人称为“风家润药”且祛风湿,通经络,止痛的力度都比较强。寒性不太猛,所以也常用在寒痹为重的情况。风湿痹证的关节疼痛,筋脉拘挛,不论偏寒或偏热,新病或久不愈者都可以。这种情况可以配上一些温性的、祛湿的祛风湿药配在一起,比如秦艽、独活、羌活三个组成一方,有凉、有温、有祛湿。

如果风邪比较重,可以加上祛风的中药,比如防风。

如果寒邪比较重,可以加上散寒的中药,比如细辛、附子、桂枝。

如果湿邪比较重,可以加上祛湿的中药,比如防己、薏苡仁、萆薢等。

经络轻微的不同主要表现为稍许的麻木疼痛,如果堵了,就会出现瘫痪。局部脸上的经脉不通就是面瘫了,大脑的经络不通就偏瘫了,心脏的经络不通,就心肌梗死了,要命了,肺部的经络不通,没法呼吸了,也要命了。

而秦艽有通经络的作用,但它的性偏微寒,所以适合那种有点热像的,比如痰热阻滞经脉的情况,如果像面瘫这样寒性导致的经脉阻滞,要配上温性的祛风湿药,比如附子。并且经脉不通,气血也不通,会出现气滞血瘀,气血也不足,所以对于这种瘫痪的还要加上补气血、活血化瘀的药。

还记的最近讲的通经络的中药有哪些?

这边总结一下,有海风藤、松节、寻骨风、蚕沙、伸筋草、乌梢蛇、蕲蛇、威灵。还是很多的。

秦艽性味苦寒,能清泄湿热。除主治湿热痹证外,还可用于黄疸、疮痈、湿疹等多种湿热证。

治湿热黄疸,能除肝胆湿热而退黄,可单用,也可以与其他退黄除湿的中药配伍,增强疗效,比如茵陈、大黄、栀子、黄芩。

治湿热疮肿、湿疹常配上其他清热燥湿的中药,比如黄连、黄芩、大黄、苦参、白鲜皮等,外用、内服都可以。

秦艽能入肾经而退虚热。治阴虚内热,骨蒸潮热的,可以配上滋阴清热的中药,比如鳖甲、生地、知母、石膏。

秦艽具有止痛的作用,可以治疗牙痛等疼痛。可以配上其他止痛药,比如防己、松节。

《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药性论》:利大小便,五种黄病,解酒毒,去头风。

《本草纲目》:秦艽,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须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

秦艽含龙胆苦苷、龙胆碱、秦艽、甾醇苷、糖类及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在提取过程中,可生成秦艽碱甲、秦艽碱乙、秦艽碱丙等生物碱。

秦艽有消炎、抑菌、镇静、镇痛、降低血压、减轻豚鼠因组织胺引起的哮喘及抽搐、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过敏性休克等作用。龙胆苦苷对原虫有抑杀作用,并能促进胃液及游离盐酸分泌增加和抗肝炎作用。

好了,今天的中医药科普就到这里了,科普文章,不易传播,期待大家转发、关注、点赞,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每日一起打卡学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