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2639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教育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将其纳入教育教学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持续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能力,确保生命健康安全。

开展安全教育方面,教育部指出,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科学、生物学、体育与健康等课程教材有机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让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设立“生命与安全教育”等板块,遴选安全教育优质资源,注重发挥专家专业优势,从生命健康、居家学习、情绪调适、习惯养成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开展防疫专题教育,会同中央宣传部印发通知,在全国中小学组织开展“复学第一课”活动,联合制作“复学第一课”专题片,指导各地上好一堂爱国卫生运动和公共卫生知识普及课,弘扬抗疫精神。会同中央宣传部、国家卫健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2020年秋季《开学第一课》节目,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

加强师资培养方面,除了在师范院校开设专业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外,还要求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育教学内容中,特别是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支持师范生提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国培计划”通过心理教育学科教师培训等项目,示范引领各地加强心理教育教师培训,提升开展学生心理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水平。发挥专家引领作用,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章程和责任区管理办法,推动地方和片区专家组加强对接交流,形成生命安全教育常态化工作指导机制。

教育部明确,下一步将持续深入推动各地落实好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要求,丰富载体,提升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水平。一是加强课程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系统设计,抓实日常生命安全教育。二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培养更多适应生命安全教育开展需要的中小学教师。三是进一步密切家校社协同育人,构建更立体的生命安全教育体系,提升教育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