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家規,校有校規。

古時候,孩子不聽話,父親是可以用柺杖打他的。

學生讀私塾時,如果不好好讀書,老師是可以用戒尺打他的。

到了今天,孩子不能說,不能罵,不能批評,更不用說體罰了。

對於那些任性搗蛋的孩子,如果家長捨不得管,老師不敢管,社會懶得管,他將來會變成什麼樣,不難想象。

教育孩子,嚴格纔是應有的底色。

誠如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對廣大家長髮出的呼籲:

教育,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了。

教育不能讓步

孩子身體出問題了,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就是營養不夠。

父母總覺得,給孩子不得不夠,能量不足,免疫力太低,纔會讓孩子頻頻生病。

於是他們拼命給孩子進補,把各種營養品往孩子的嘴裏灌,也不管孩子能不能消化。

孩子學習出問題了,我們常聽到一句話,現在學習壓力太大。

父母總覺得,孩子不想學習,是因爲作業太多,題目太難,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太高。

於是他們想辦法給孩子“減壓”,不是找藉口讓孩子別做了,就是親自幫孩子做。

不是讓步就是妥協,天底下哪有這樣的教育?

有一些父母,一邊以愛的名義放任孩子快樂成長,一邊期望孩子將來成爲棟樑之材。

可惜的是,教育從來沒有兩全其美的事情。

你看,現在的孩子學會了討價還價。你讓他學習,他說玩完再學,你讓他讀書,他嫌讀書無趣。

學習是孩子最重要的責任,一旦孩子進一步說“不想學”,大人讓一步說“隨便你”,那還能指望孩子有出息嗎?

不能的。

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也不會主動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他之所以是孩子,正是因爲他需要管教,需要大人告訴他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

否則,還要父母做什麼?還要老師做什麼?

時至今日,我們的教育真的不能再讓步了,我們要對孩子負起管束教導的責任。

家長要嚴管

親愛的父母們,你想讓孩子成爲怎樣的人呢?

是那種通過不懈努力實現成功,過上美好生活的人,還是那種終日懶散無所事事,一輩子都要啃老的?

沒有父母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差,但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就必須狠得下心去管教。

格力董事長董明珠不僅經營企業的手段了得,她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值得很多父母學習。

她在兒子11歲時把他送去寄宿學校,培養他獨立生存的能力。

過早適應了和母親分離,兒子在同齡人中顯得更加懂事。

她從不用車接送兒子上下學,培養他勤儉節約的習慣。

兒子也不搞特殊,能坐1元的非空調公交車,就不坐2元的空調公交車。

在兒子高考那一年,董明珠問他要報什麼專業,沒想到兒子居然想學法律。

他說,社會的發展需要越來越多法律人才,只有幹自己有興趣的工作才能做出成績,不是嗎?

董明珠很高興,欣喜於兒子對自己的人生很有主見,更欣喜於多年的教育看到成效。

在成長的路上,沒有父母的監督管教,或者是嚴格教導,孩子憑什麼成才?

相比起晦澀枯燥的唐詩三百首,他更願意抓着手機不放手;

相比起學費高昂的複習輔導班,他更向往充滿誘惑的遊樂場。

父母不嚴格,喫虧的一定是孩子。

培養孩子是一條不能掉頭的單行道,爲人父母都不會拿着孩子的一生去賭。

嚴格管教,或許最初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但至少是對孩子負責,讓他在正確的道路上一點點變得優秀。

老師要嚴教

看到這樣一個比喻: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艘船,那麼老師和父母就是航行路上的兩盞燈。

老師是海洋上的指明燈,爲孩子指引方向;

父母是海岸上的燈塔,始終在港灣處守望孩子。

遠航的路上,孩子既離不開父母,也離不開老師。

電視劇《少年派》中,一個老師正在上課,卻頻頻被底下的手機鈴聲打斷。

老師忍無可忍,走下講臺要沒收學生的手機,學生不給,還振振有詞地說學校規定老師不能沒收學生手機。

沉默片刻後,老師說了這一番話:

“我也想說服自己,何必那麼不近人情呢?再玩幾個月,我們就相忘於江湖了,你玩你的手機,我念我的經,眼不見爲淨。可我說服不了我自己,我講課,你們聽課,你們喊我一聲老師,我就得對得起這個稱呼,對得起這個職業。”

老師之所以嚴格,對自己毫無益處,爲的都是學生。

無論是語重心長地勸教,還是大動干戈地訓誡,老師是除了父母之外,唯一盼望孩子變得越來越有出息的人。

老師不能對孩子太溫柔,太放縱,畢竟身擔沉甸甸的責任,哪怕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都說“嚴師出高徒”,一位嚴格的老師猶如旗幟,引領孩子一路跟隨,端正了學習態度,學會了做人做事的行爲準則。

教育是一項嚴肅的事業,身爲老師就要對孩子嚴格要求,不斷提高標準,爲的是讓孩子做得更好。

寬嚴要有度

但是,嚴格一定要有度。

不能過於嚴格,恨不得24小時盯着孩子不妨,事無鉅細安排好孩子的生活,試圖完全控制孩子的成長過程。

就像《隱蔽的角落》中朱朝陽的媽媽,把孩子每一步的發展都控制在自己的掌控之內,窒息的母愛讓朱朝陽幾近崩潰。

也不能過於寬鬆,啥也不管,全憑孩子自由發展。

如果父母不管,老師不教,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最終會走向悲劇。

一定要記住:

好的教育,必然是寬嚴相濟、獎懲分明;

好的老師,必然是管教同步、嚴慈同體。

什麼時候應該“寬”?

我們爲孩子營造的成長環境,包括家庭,包括學校,都應該是溫暖、民主、寬鬆的。

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他的內心是安全的、幸福的,他的人格和心靈得到充分的滋養。

什麼時候應該“嚴”?

我們給孩子制定的規矩,都是在培養孩子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時候就應該嚴格地約束、管教、引導孩子,讓他對規矩產生敬畏。

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怎麼做人,放任和溺愛只會害了他。

嚴格,嚴的是風格,不變的是對孩子的關心與愛護。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教育孩子同樣如此,你能下多大的功夫,就能賦予孩子多大的成就。

任何事業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這個道理,所有父母和老師都要銘記於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