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末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單字,比如劉備、張飛、趙雲、關羽、馬超、黃忠等。在此基礎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況,自然是難以避免了。比如當時的東吳和蜀漢,各有一位名爲馬忠的武將。對於東吳的馬忠來說,大家都很熟悉,因爲不管是在正史中還是在演義中,都是他俘獲了關羽父子。

而就蜀漢的馬忠來說,建安末年,馬忠被推舉爲孝廉,任漢昌縣令。曾被劉備稱爲賢才。丞相諸葛亮開府治事,任馬忠爲門下督。建興三年(225年),馬忠出任牂牁郡太守,討平牂牁叛亂。後任庲降都督,剿滅豪帥劉胄叛亂。

至於筆者今天要說的“張休”,同樣出現了重名的情況。在漢末三國時期,共出現了三位比較著名的李豐,分別隸屬於魏蜀吳這三個國家。

一、張休(蜀漢)

首先,對於蜀漢武將張休的生平,幾乎沒有相關的史料記載,只是因爲他也參加了街亭之戰,從而得以出現在《三國志》等正史中。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國。諸葛亮命令趙雲、鄧芝作爲疑軍,佔據箕谷(今陝西漢中北),自己親自率領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今在甘肅境內)。當時有久經戰場的老將魏延、吳懿等,議論者都說應該以這些人爲先鋒,而諸葛亮違背衆人意見提拔馬謖,任命馬謖爲先鋒,統領各軍前行。

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漢大軍進攻的消息後,立即派大將張郃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阻擋馬謖。由於馬謖違背諸葛亮的安排,不在山下據守城邑。張郃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並大敗馬謖,馬謖的士兵敗逃四散。因此,這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最終功虧一簣,無奈草草收場。

在街亭之戰,蜀漢丞相諸葛亮不僅揮淚斬馬謖,還將張休、李盛等將領一起斬殺。因此,在筆者看來,張休作爲馬謖的部下,沒有像王平一樣規勸馬謖,從而被諸葛亮一併斬殺。

二、張休(曹魏)

張休,三國時期魏國官吏。正元二年(255年),張休擔任廬江郡的太守。三國時期,廬江郡一分爲二,東吳廬江郡仍治舒(今廬江縣城池),曹魏廬江郡治陽泉(今霍邱臨水鎮)。

嘉平六年(254年),中書令李豐和光祿大夫張緝圖謀廢掉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爲大將軍。司馬師平定叛亂後,將曹芳廢爲齊王,擁戴高貴鄉公曹髦繼位。所以,到了正元二年(255年),魏國揚州刺史文欽、鎮東將軍毌丘儉起兵壽春(今安徽壽縣),矯稱受太后詔書討司馬師,率軍渡淮,進至項縣(今河南沈丘)。

在這場戰役中,司馬師率軍10萬征討,大破淮南一帶的叛軍。毌丘儉被殺,文欽逃入孫吳。在這場戰役中,張休作爲廬江郡的太守,也跟隨毌丘儉、文欽起兵,反抗司馬師。雖然張休最後的結局沒有記載,不過,考慮到司馬師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所以,張休很可能也被司馬師除掉了。

三、張休(東吳)

張休(205~245年),字叔嗣,徐州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三國時期吳國大臣,吳國重臣張昭之子。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作爲東吳大臣張昭的兒子,張休剛剛成年時與諸葛恪、顧譚和陳表同爲太子孫登的僚友,並以《漢書》傳授太子,從中庶子轉爲右弼都尉。孫權當時時常狩獵,每每到黃昏纔回來,張休上疏勸諫,孫權對張休的上疏很滿意,並向其父張昭展示張休的上疏。

太子孫登去世後,張休被加爲侍中,後拜羽林都督,又遷爲揚武將軍。後來,張休與顧譚的弟弟顧承一同跟隨全琮進攻曹魏,和曹魏將領王淩在芍陂交戰,張休等人奮力迎擊牽制了魏國大軍,全琮的子侄全緒、全端等人趁機擊退了王淩。此後論功行賞時,由於張休等人起到了牽制敵軍的作用而獲得了比全氏兄弟更大的官職,因此招致全琮的怨恨。

當時,孫權冊立的第二位太子孫和,正在和魯王孫霸展開了激烈的奪嫡之爭,顧譚一族爲太子孫和的支持者,而全琮一族屬於魯王孫霸的支持者,與顧氏關係親密的張休自然也難逃全氏的攻擊。於是全琮父子藉着這次“芍陂論功”事件,趁機向孫權進讒言,稱張休、顧承與典軍陳恂有私下的往來,因此得到了更多的獎賞。

245年(赤烏八年),因爲遭到了全琮父子的陷害,張休、顧承、顧譚一起也因此被髮配交州。中書令孫弘爲人陰險狡詐,張休向來很討厭他,此時孫弘見張休被處罰,便趁機再進讒言,張休遂被賜死,時年41歲。對於東吳來說,孫和、孫霸的奪嫡之爭,導致多位大臣遭到了貶低甚至丟掉了性命,比如丞相陸遜也因爲牽涉其中,從而被孫權派人責難,最終因病去世。而張休作爲張昭之子,同樣未能倖免。那麼,問題來了,對於三國時期的三個張休,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