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突然对波兰发动了进攻。在德军2800多辆坦克以及1900多架飞机的配合下,80多万德军仅用了半个月就灭亡了这个号称实力位居欧洲第五的军事强国。也就在德国入侵波兰的第二天,英法随即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欧洲之剧变惊动了日本政府,德军的胜利深度刺激了他们的掠夺欲望。为了趁乱分一杯羹,日本急欲结束对中国的战争。于是,在南昌会战结束不到半年,日本再次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攻势,其攻击的目标直指长沙。原因之一:长沙乃两广的咽喉、四川的门户,可从侧背威胁中国之陪都重庆;原因之二:长沙乃中国第九战区的指挥中心,中国最能打的精锐部队多数都集中在那里。要是摧毁这些中国军队,重庆政府还拿什么抗战,这场战争不就可以早早结束了么?为此,日军从1939年到1941年间,先后三次对长沙用兵,此即为战史所载的三次长沙会战。

岳阳至长沙的山川标注

通观这三次长沙会战,日军的进攻方式几乎都是一样的套路。有意思的是,第九战区的最高指挥官薛岳的防御战法也没变过。用八个字的军事术语概括这种战法,就是“争取外翼,后退决战”。不过,薛岳将军却给这种战法起了一个很别致的名字:“天炉”战法。

具体来说,就是当敌人从湘北鄂南的崇阳、通城、岳阳、蒲圻攻来时,中国军队便利用岳阳至长沙之间的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及幕阜山、九岭山、神鼎山、玉池山等天然形胜逐次抵抗,最大程度地消耗敌军之兵力、兵器。而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则于退却中渐渐运动到敌军两翼,并以伏击、诱击、侧击、截击、尾击、堵击等各种手段疲惫敌军。于是,当日军越过中国军队之层层阻击抵达重兵防守的长沙外围后,早已精疲力竭且粮弹告罄。那时,日军攻城不下,侧翼受威胁,深恐陷入包围之中,只能仓皇撤退。战史记载,就是用这种战法,薛岳率领中国军队在三年内击败了40余万日军的进攻,并取得了毙伤俘敌11万众的战绩。

这三战的意义有多大?“鼓舞国人继续抗战的信心,动摇日军部分官兵必胜的信念”,这两点自不必说。单从国际上来说,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弱国形象。尤其是第三次长沙会战。要知道,当时太平洋战争以及苏德战争业已爆发。无论英法还是苏美,均被轴心国军队打得丢盔弃甲。万马齐暗之际,这场大胜当然会令人瞩目。因此,此战结束后不久,英、美等政府便主动向中国提出,要废除西方列强与中国历届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归还上海、厦门等地的公共租界,取消领事裁判权。此外,为了鼓舞中国继续抗战的决心,美国还宣布向中国提供五亿美元的贷款,并促成了中国战区的成立。

1943年开罗会议,中英美三国会晤

不过,天炉战法取胜的前提是国军拥有足够的军力进行层层阻击且使日军疲惫,这种情况是建立在面向长沙的日第11军之兵力未加强、或加强不多的基础上。实际上,由于侵华战争前期的日苏冲突及二战爆发引起的日本高层对北进or南进之踌躇,中期的太平洋战争引起的日军精锐南下东南亚、后期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惨败,所以日本大本营配给第11军用于攻击长沙的兵力从未超过6个师团。但到了1944年,日军异想天开地制定了一个1号计划,即打通大陆交通线,将东南亚的战略物资通过粤汉铁路、平汉铁路、转运到日本本土。也就是说,通过从中国最东部一直贯穿到中国最南端的铁路线,将进入越南、泰国、缅甸和马来西亚、非鲁宾、印尼、新加坡及南洋诸岛的日军与侵华日军及日本本土全部连接在一起。

宏观上看,这条长链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几乎囊括了除中国津浦铁路外的所有铁路,所经过的区域也集中了当时中国最能打的精锐部队。为此,日本一次性扩编了32个师团,相当于1943年日本兵力总数的一半。其中,用于湖南方面的日军地面部队多达150个大队,远高于1938年武汉会战日军动用的140个大队及1942年摧毁浙江中美航空基地时动用的82个大队。此外,为了湖南作战的顺利进行,日本还为之囤积了13万吨的作战物资,可供4个月之用的粮秣食品,可供飞机、坦克、汽车及轮船3个月之用的汽油。当时,南太平洋的日军在失败、缅北的日军也在失败,正在印度攻打“英帕尔”的日军甚至被盟军的飞机炸得不敢白天露头。明眼人都清楚,即使日军打通了这条交通线,也根本无力维持其正常运转。所以,熟知国际大形势的中国将领们都不相信日本会发动这么一场不切实际的作战。结果,在日军9个师团加5个旅团的强力推进下,薛岳的天炉大阵不到13天便被捅穿。长沙城呢?也在这场一号作战中被日军攻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