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突然對波蘭發動了進攻。在德軍2800多輛坦克以及1900多架飛機的配合下,80多萬德軍僅用了半個月就滅亡了這個號稱實力位居歐洲第五的軍事強國。也就在德國入侵波蘭的第二天,英法隨即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歐洲之劇變驚動了日本政府,德軍的勝利深度刺激了他們的掠奪慾望。爲了趁亂分一杯羹,日本急欲結束對中國的戰爭。於是,在南昌會戰結束不到半年,日本再次發動了一次大規模攻勢,其攻擊的目標直指長沙。原因之一:長沙乃兩廣的咽喉、四川的門戶,可從側背威脅中國之陪都重慶;原因之二:長沙乃中國第九戰區的指揮中心,中國最能打的精銳部隊多數都集中在那裏。要是摧毀這些中國軍隊,重慶政府還拿什麼抗戰,這場戰爭不就可以早早結束了麼?爲此,日軍從1939年到1941年間,先後三次對長沙用兵,此即爲戰史所載的三次長沙會戰。

岳陽至長沙的山川標註

通觀這三次長沙會戰,日軍的進攻方式幾乎都是一樣的套路。有意思的是,第九戰區的最高指揮官薛嶽的防禦戰法也沒變過。用八個字的軍事術語概括這種戰法,就是“爭取外翼,後退決戰”。不過,薛嶽將軍卻給這種戰法起了一個很別緻的名字:“天爐”戰法。

具體來說,就是當敵人從湘北鄂南的崇陽、通城、岳陽、蒲圻攻來時,中國軍隊便利用岳陽至長沙之間的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瀏陽河及幕阜山、九嶺山、神鼎山、玉池山等天然形勝逐次抵抗,最大程度地消耗敵軍之兵力、兵器。而中國軍隊的主力部隊則於退卻中漸漸運動到敵軍兩翼,並以伏擊、誘擊、側擊、截擊、尾擊、堵擊等各種手段疲憊敵軍。於是,當日軍越過中國軍隊之層層阻擊抵達重兵防守的長沙外圍後,早已精疲力竭且糧彈告罄。那時,日軍攻城不下,側翼受威脅,深恐陷入包圍之中,只能倉皇撤退。戰史記載,就是用這種戰法,薛嶽率領中國軍隊在三年內擊敗了40餘萬日軍的進攻,並取得了斃傷俘敵11萬衆的戰績。

這三戰的意義有多大?“鼓舞國人繼續抗戰的信心,動搖日軍部分官兵必勝的信念”,這兩點自不必說。單從國際上來說,也極大地提高了我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弱國形象。尤其是第三次長沙會戰。要知道,當時太平洋戰爭以及蘇德戰爭業已爆發。無論英法還是蘇美,均被軸心國軍隊打得丟盔棄甲。萬馬齊暗之際,這場大勝當然會令人矚目。因此,此戰結束後不久,英、美等政府便主動向中國提出,要廢除西方列強與中國曆屆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並歸還上海、廈門等地的公共租界,取消領事裁判權。此外,爲了鼓舞中國繼續抗戰的決心,美國還宣佈向中國提供五億美元的貸款,並促成了中國戰區的成立。

1943年開羅會議,中英美三國會晤

不過,天爐戰法取勝的前提是國軍擁有足夠的軍力進行層層阻擊且使日軍疲憊,這種情況是建立在面向長沙的日第11軍之兵力未加強、或加強不多的基礎上。實際上,由於侵華戰爭前期的日蘇衝突及二戰爆發引起的日本高層對北進or南進之躊躇,中期的太平洋戰爭引起的日軍精銳南下東南亞、後期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慘敗,所以日本大本營配給第11軍用於攻擊長沙的兵力從未超過6個師團。但到了1944年,日軍異想天開地制定了一個1號計劃,即打通大陸交通線,將東南亞的戰略物資通過粵漢鐵路、平漢鐵路、轉運到日本本土。也就是說,通過從中國最東部一直貫穿到中國最南端的鐵路線,將進入越南、泰國、緬甸和馬來西亞、非魯賓、印尼、新加坡及南洋諸島的日軍與侵華日軍及日本本土全部連接在一起。

宏觀上看,這條長鏈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幾乎囊括了除中國津浦鐵路外的所有鐵路,所經過的區域也集中了當時中國最能打的精銳部隊。爲此,日本一次性擴編了32個師團,相當於1943年日本兵力總數的一半。其中,用於湖南方面的日軍地面部隊多達150個大隊,遠高於1938年武漢會戰日軍動用的140個大隊及1942年摧毀浙江中美航空基地時動用的82個大隊。此外,爲了湖南作戰的順利進行,日本還爲之囤積了13萬噸的作戰物資,可供4個月之用的糧秣食品,可供飛機、坦克、汽車及輪船3個月之用的汽油。當時,南太平洋的日軍在失敗、緬北的日軍也在失敗,正在印度攻打“英帕爾”的日軍甚至被盟軍的飛機炸得不敢白天露頭。明眼人都清楚,即使日軍打通了這條交通線,也根本無力維持其正常運轉。所以,熟知國際大形勢的中國將領們都不相信日本會發動這麼一場不切實際的作戰。結果,在日軍9個師團加5個旅團的強力推進下,薛嶽的天爐大陣不到13天便被捅穿。長沙城呢?也在這場一號作戰中被日軍攻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