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齊的兩次婚禮:初婚時公爹請客,再嫁時公爹送錢!革命老人張文秋:三個女兒,兩人嫁進偉人家!

一提起劉思齊,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她是抗美援朝戰爭烈士岸英的遺孀。其實,在岸英犧牲12年後,劉思齊又步入了第二次婚姻。鮮爲人知的是,劉思齊的這兩次婚姻,都是與她公公的牽線主持分不開的。

指腹爲婚

劉思齊(後改名劉松林),1930年3月2日出生在湖北,是革命烈士劉謙初和張文秋的女兒。思齊的母親張文秋是公公的革命戰友,1927年,在武漢召開的一次代表大會上,公公見到張文秋,知道她結婚才3天,就開玩笑說:如果你生了女兒,我們就要“對親家”。當時的岸英已經8歲了,張文秋懷胎十月後,果然就生了個女兒,這就是劉思齊。

公公不經意的一句玩笑話,沒想到多年後竟然真的成了事實。因爲兩家關係深厚,所以,他們之間纔會有這樣的“弄假成真”。不僅劉思齊與岸英喜結連理,她的同母異父妹妹邵華與岸青後來也組建了家庭。

劉謙初是北伐時期第十一軍政治部宣傳科的一名幹部,而公公當時正負責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工作,二人就這樣結識了。後來,劉謙初還受公公的影響加入了黨組織。劉謙初與張文秋熱戀時,兩人便經常去毛先生夫婦的居所竄門,彼此之間相處十分融洽。

但是,意外的變故打破了一對新人的幸福與安寧。1927年,由於叛徒出賣,劉謙初夫婦二人先後被捕入獄。1929年冬天,在多方營救下,已經懷孕的張文秋獲准出獄,而劉謙初則爲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張文秋懷上的那個孩子就是劉思齊。丈夫犧牲後的張文秋,在組織的安排下,帶着年幼的思齊輾轉上海、南昌、北平等地從事地下工作,直到1937年,她們母子二人才來到延安。這一年,思齊剛滿7歲。

意外重逢

1938年春節上演的一幕話劇《棄兒》,讓公公與張文秋母子“他鄉重逢”。因爲劉思齊在劇中扮演烈士遺孤而受到公公的接見。他撫摸着劉思齊的額頭,輕聲問她叫什麼名字。“我叫劉思齊”,小女孩靦腆地回答道。“那你的媽媽是誰啊?”思齊伸出小手,遙遙指向觀衆席上的一個人。順着手指,他看到了那個人,這不是張文秋嗎?自武昌一別,整整十年未見了,他緊緊握住了張文秋的手。

十年間,他自己的妻子也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了,留下了岸英、岸青、岸龍三個沒有媽的兒子,深知孤兒寡母的苦與累,所以,當即表示要做思齊的乾爸爸。就這樣,他多了一個貼心的乾女兒,而小思齊則多了一位和藹的慈父。

1942年,與母親張文秋一同在新疆工作的思齊被反動軍閥盛世才扣押,並關到了監獄之中。1946年,在張治中將軍的幫助下,被關押四年之久的張文秋母女等人才獲得解救,結束了牢獄生活並被護送到了延安。回到延安後的劉思齊,第一次見到了從蘇聯結束留學生涯回國的岸英。那一年,她16歲,他24歲。慢慢地,兩顆滾燙的心緊緊靠在了一起……

痛失所愛

新中國剛剛成立半個月的1949年10月15日,兩人在北京結婚,婚禮是公公親自在中南海爲他們主持的,婚禮雖然簡樸,但卻非常隆重——因爲來賓都是與公公同量級的大人物。結婚那天,公公只送一件大衣給他們,說:日間岸英穿着禦寒,晚上蓋在身上,兩人都暖和。當時,岸英在調查部擔任機要祕書和翻譯,婚後他們在岸英單位的職工宿舍裏。

兩人婚後的生活幸福且充實,思齊繼續完成學業,岸英則去了北京機器總廠基層工作,兩人雖然聚少離多,但彼此都時刻掛念着對方。原以爲日子會這樣平靜地過下去,可令劉思齊沒有想到的是,燒到鴨綠江邊的戰火居然最後帶走了自己的丈夫。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岸英主動請纓,要求去朝鮮前線。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前夕,岸英就和指揮所的幾位工作人員一起隨彭總飛往了瀋陽。臨行前,岸英託人轉告妻子思齊,說組織上派他出差去了。10月13日,岸英回到家方知,在他走後,劉思齊得了急性闌尾炎,住進了北京醫院。岸英在醫院裏陪了劉思齊兩夜,於10月15日清晨又隨彭總飛回瀋陽。1950年10月15日早晨,岸英在醫院裏告別了妻子思齊。令思齊難以承受的,這一別竟成永訣。

岸英奔赴朝鮮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犧牲在了朝鮮戰場。岸英犧牲後,公公也沒有在第一時間獲得消息,而是在一個多月才驚聞噩耗的。作爲一名感情豐富的父親,老來喪子的悲痛,公公都是一個人默默忍受。此時的他,開始擔心起另一個人——新婚僅一年的兒媳劉思齊。他一直想法對思齊隱瞞這個殘酷的事實,好給她多一天的希望與快樂。

但,紙終究是包不住火後,抗美援朝戰爭就快要勝利結束了,岸英犧牲的事就再也隱瞞不下去了。公公這才告知了她岸英已犧牲3年多的真相。面對如此變故,公公此時展現出了一個堅強父親的責任與擔當,他對思齊說道:“岸英犧牲了,以後你就是我的大女兒。”自那時起,公公給她寫信總是稱呼她爲“思齊兒”。

1952年2月,劉思齊沿着岸英的足跡,踏上了去朝鮮祭掃英雄墓的征程。劉思齊後來在接受採訪時說:“在大榆洞岸英犧牲的地方,面對那片曾經燃燒過的土地,我覺得我不應站着,我應該跪下去:在瀋陽邱少雲的墓前,我也覺得我應該跪下去。這也是我無法寫出這段回憶的原因,提起筆我就流淚,岸英是我一生的痛,也是我一生的驕傲!”

鼓勵再嫁

岸英的犧牲對思齊的打擊太大了,爲了讓思齊儘快從喪夫之痛中走出,公公安排她到蘇聯留學——1955年9月至1957年9月,在莫斯科大學數學系學習。在公公的不斷鼓勵下,思齊終於從失去岸英的陰影中掙脫出來。劉思齊在蘇聯修完大學的全部課程後,於1961年秋被分配到軍委工程兵某部門工作。

看着思齊年歲漸長,公公又關心起她的個人生活來,多次勸她再婚,也曾多方託人爲她物色對象。後來,部隊有關首長向公公推薦了空軍學院強擊機教研室副師級教員楊茂之,說楊茂之也是從蘇聯留學回來的。公公看了楊茂之的相關資料後,就同意了。於是,公公便寫信給思齊,催她結婚。隨後,他又寫信給親家母張文秋:“待兩人感情成熟時,委託你爲他們舉行婚禮。”

1962年2月的一天,準備結婚的思齊去中南海把結婚的相關事宜告訴了公公,公公非常高興,並親筆將自己的兩首詩詞《卜算子·詠梅》、《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書贈思齊。結婚那天,公公又讓祕書送去300元錢,作爲陪嫁的禮金。

劉思齊的這兩次婚禮都有賴公公的主持;嫁給岸英時,公公以新郎父親的身份,作東請客;改嫁時,公公則以新娘親人的身份,送來陪嫁錢。這份情懷,真是無愧於傳心胸。在劉思齊的內心深處,公公一直是以父親的形象而存在的。

我們都是親人

劉思齊和楊茂之組織了一個幸福的家庭,他們養育了4個子女,皆學有所成。其中,長子名叫楊小英,就是爲懷念毛岸英起名的。青山雖無語,英雄不寂寞。2006年,劉思齊帶着兒子們,又一起到朝鮮拜祭她的岸英。在英雄墓前,劉思齊深情地對已逝的丈夫說:

“岸英,今天我帶孩子們前來給你掃墓,他們崇敬你,思念你。我老了,已經不是當年的思齊了;岸英,一旦我因年邁或疾病不能再來給你掃墓,他們會代我來的,你永遠都是他們的親人。”

一句親人,道出了人世間最本真的情感。人可以老去,甚至會消亡,但是,血脈親情卻如江河之水,綿延不絕。親人之間,無論偉人,還是普通人,最最應該珍惜的,就是這種爲他人着想,替他人付出的無怨無悔。人世間,因爲有了親人的陪伴,才溫暖如春。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