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齐的两次婚礼:初婚时公爹请客,再嫁时公爹送钱!革命老人张文秋:三个女儿,两人嫁进伟人家!

一提起刘思齐,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她是抗美援朝战争烈士岸英的遗孀。其实,在岸英牺牲12年后,刘思齐又步入了第二次婚姻。鲜为人知的是,刘思齐的这两次婚姻,都是与她公公的牵线主持分不开的。

指腹为婚

刘思齐(后改名刘松林),1930年3月2日出生在湖北,是革命烈士刘谦初和张文秋的女儿。思齐的母亲张文秋是公公的革命战友,1927年,在武汉召开的一次代表大会上,公公见到张文秋,知道她结婚才3天,就开玩笑说:如果你生了女儿,我们就要“对亲家”。当时的岸英已经8岁了,张文秋怀胎十月后,果然就生了个女儿,这就是刘思齐。

公公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没想到多年后竟然真的成了事实。因为两家关系深厚,所以,他们之间才会有这样的“弄假成真”。不仅刘思齐与岸英喜结连理,她的同母异父妹妹邵华与岸青后来也组建了家庭。

刘谦初是北伐时期第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科的一名干部,而公公当时正负责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二人就这样结识了。后来,刘谦初还受公公的影响加入了党组织。刘谦初与张文秋热恋时,两人便经常去毛先生夫妇的居所窜门,彼此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但是,意外的变故打破了一对新人的幸福与安宁。1927年,由于叛徒出卖,刘谦初夫妇二人先后被捕入狱。1929年冬天,在多方营救下,已经怀孕的张文秋获准出狱,而刘谦初则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张文秋怀上的那个孩子就是刘思齐。丈夫牺牲后的张文秋,在组织的安排下,带着年幼的思齐辗转上海、南昌、北平等地从事地下工作,直到1937年,她们母子二人才来到延安。这一年,思齐刚满7岁。

意外重逢

1938年春节上演的一幕话剧《弃儿》,让公公与张文秋母子“他乡重逢”。因为刘思齐在剧中扮演烈士遗孤而受到公公的接见。他抚摸着刘思齐的额头,轻声问她叫什么名字。“我叫刘思齐”,小女孩腼腆地回答道。“那你的妈妈是谁啊?”思齐伸出小手,遥遥指向观众席上的一个人。顺着手指,他看到了那个人,这不是张文秋吗?自武昌一别,整整十年未见了,他紧紧握住了张文秋的手。

十年间,他自己的妻子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留下了岸英、岸青、岸龙三个没有妈的儿子,深知孤儿寡母的苦与累,所以,当即表示要做思齐的干爸爸。就这样,他多了一个贴心的干女儿,而小思齐则多了一位和蔼的慈父。

1942年,与母亲张文秋一同在新疆工作的思齐被反动军阀盛世才扣押,并关到了监狱之中。1946年,在张治中将军的帮助下,被关押四年之久的张文秋母女等人才获得解救,结束了牢狱生活并被护送到了延安。回到延安后的刘思齐,第一次见到了从苏联结束留学生涯回国的岸英。那一年,她16岁,他24岁。慢慢地,两颗滚烫的心紧紧靠在了一起……

痛失所爱

新中国刚刚成立半个月的1949年10月15日,两人在北京结婚,婚礼是公公亲自在中南海为他们主持的,婚礼虽然简朴,但却非常隆重——因为来宾都是与公公同量级的大人物。结婚那天,公公只送一件大衣给他们,说:日间岸英穿着御寒,晚上盖在身上,两人都暖和。当时,岸英在调查部担任机要秘书和翻译,婚后他们在岸英单位的职工宿舍里。

两人婚后的生活幸福且充实,思齐继续完成学业,岸英则去了北京机器总厂基层工作,两人虽然聚少离多,但彼此都时刻挂念着对方。原以为日子会这样平静地过下去,可令刘思齐没有想到的是,烧到鸭绿江边的战火居然最后带走了自己的丈夫。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岸英主动请缨,要求去朝鲜前线。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夕,岸英就和指挥所的几位工作人员一起随彭总飞往了沈阳。临行前,岸英托人转告妻子思齐,说组织上派他出差去了。10月13日,岸英回到家方知,在他走后,刘思齐得了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北京医院。岸英在医院里陪了刘思齐两夜,于10月15日清晨又随彭总飞回沈阳。1950年10月15日早晨,岸英在医院里告别了妻子思齐。令思齐难以承受的,这一别竟成永诀。

岸英奔赴朝鲜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岸英牺牲后,公公也没有在第一时间获得消息,而是在一个多月才惊闻噩耗的。作为一名感情丰富的父亲,老来丧子的悲痛,公公都是一个人默默忍受。此时的他,开始担心起另一个人——新婚仅一年的儿媳刘思齐。他一直想法对思齐隐瞒这个残酷的事实,好给她多一天的希望与快乐。

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后,抗美援朝战争就快要胜利结束了,岸英牺牲的事就再也隐瞒不下去了。公公这才告知了她岸英已牺牲3年多的真相。面对如此变故,公公此时展现出了一个坚强父亲的责任与担当,他对思齐说道:“岸英牺牲了,以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自那时起,公公给她写信总是称呼她为“思齐儿”。

1952年2月,刘思齐沿着岸英的足迹,踏上了去朝鲜祭扫英雄墓的征程。刘思齐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大榆洞岸英牺牲的地方,面对那片曾经燃烧过的土地,我觉得我不应站着,我应该跪下去:在沈阳邱少云的墓前,我也觉得我应该跪下去。这也是我无法写出这段回忆的原因,提起笔我就流泪,岸英是我一生的痛,也是我一生的骄傲!”

鼓励再嫁

岸英的牺牲对思齐的打击太大了,为了让思齐尽快从丧夫之痛中走出,公公安排她到苏联留学——1955年9月至1957年9月,在莫斯科大学数学系学习。在公公的不断鼓励下,思齐终于从失去岸英的阴影中挣脱出来。刘思齐在苏联修完大学的全部课程后,于1961年秋被分配到军委工程兵某部门工作。

看着思齐年岁渐长,公公又关心起她的个人生活来,多次劝她再婚,也曾多方托人为她物色对象。后来,部队有关首长向公公推荐了空军学院强击机教研室副师级教员杨茂之,说杨茂之也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公公看了杨茂之的相关资料后,就同意了。于是,公公便写信给思齐,催她结婚。随后,他又写信给亲家母张文秋:“待两人感情成熟时,委托你为他们举行婚礼。”

1962年2月的一天,准备结婚的思齐去中南海把结婚的相关事宜告诉了公公,公公非常高兴,并亲笔将自己的两首诗词《卜算子·咏梅》、《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书赠思齐。结婚那天,公公又让秘书送去300元钱,作为陪嫁的礼金。

刘思齐的这两次婚礼都有赖公公的主持;嫁给岸英时,公公以新郎父亲的身份,作东请客;改嫁时,公公则以新娘亲人的身份,送来陪嫁钱。这份情怀,真是无愧于传心胸。在刘思齐的内心深处,公公一直是以父亲的形象而存在的。

我们都是亲人

刘思齐和杨茂之组织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养育了4个子女,皆学有所成。其中,长子名叫杨小英,就是为怀念毛岸英起名的。青山虽无语,英雄不寂寞。2006年,刘思齐带着儿子们,又一起到朝鲜拜祭她的岸英。在英雄墓前,刘思齐深情地对已逝的丈夫说:

“岸英,今天我带孩子们前来给你扫墓,他们崇敬你,思念你。我老了,已经不是当年的思齐了;岸英,一旦我因年迈或疾病不能再来给你扫墓,他们会代我来的,你永远都是他们的亲人。”

一句亲人,道出了人世间最本真的情感。人可以老去,甚至会消亡,但是,血脉亲情却如江河之水,绵延不绝。亲人之间,无论伟人,还是普通人,最最应该珍惜的,就是这种为他人着想,替他人付出的无怨无悔。人世间,因为有了亲人的陪伴,才温暖如春。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