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一個很奇妙的問題。

日本的漫畫家,比如岸本齊史,鳥山明那些,作爲畫師來說,不都是創作者嗎?爲什麼中村豐這樣的動畫師,卻只能算是一個“打工的”,而並不能算是創作者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不過展開細談有很多角度可以說,我從我比較在意的層面來談。

這裏我首先想說資本上的原因,資本上來說,畫師的確如同“打工者”,而不是創作層面的領導者。我們提到動畫師,大都想到的宮崎駿、押井守、新海誠這樣的導演,實際上,他們這樣的全程負責把原創內容做成動畫,而不是改編一些作品的動畫,或者說,把動畫做成電影的動畫師,更像是創作內容的創作者,但資本上來說,除非像宮崎駿這樣自己開工作室自己完全做主的動畫師,我可以說是全方面的“創作者”外,在製作一些改編動畫,連載動畫的動畫師等絕大多數的畫師,都算是“在幫企劃方打工”,並且相對比較少被別人提到。而在他們下層的,從事更加基礎的中割、二原工作的畫師,似乎只是在完成一些重複的勞動一般,更不容易被視作“創作者”的一員,而是打工者。儘管事實上他們做的事情可能是類似的,但至少我覺得,大衆的眼光來看,不可能覺得新海誠和一個改編動畫的中割畫師是在做一樣的事情。不過這個問題展開也比較複雜,並不是打工不打工的區別,事實上,導演的收入和底層畫師的收入差距甚大,但是導演擔當的職責和工作難度也的確遠超底層的畫師,從這個角度來看,動畫導演是不是也比起底層畫師作爲“創作者”來說,更有說服力呢?

其次,日本的動畫製作,是一個集體工作。你肯定會說,製作漫畫,不也是集體工作嗎?但漫畫的製作門檻遠低於動畫。漫畫助手也許就是幫忙塗黑或者做一些零散的工作,沒有漫畫助手漫畫家親自來做也是成名之前的必經之路,但漫畫家一人就能完成漫畫製作,動畫靠一人,週期實在是無法週轉,最終成爲無法商業化的事實。因此,動畫的功勞是參與制作的所有人的,同樣,參與者也並不會成爲創作者,而是一個類似打工的漫畫助手這樣的職責。

哪怕是很有名的原畫師,除非你可以掌握動畫製作的每一塊,成爲導演,不然就該發揮自己最拿手的部分,例如畫技最強,可以作爲演出或者作監活躍,而不是導演。也許在大家眼裏,只有導演才稱得上“創作者”,但從某些角度來說,所有人都是創作者,而且就日本動畫的這種創作模式來說,是各盡其責,而不是一統全部。

接下來的一點,就是日本動畫的高度風格的一致性也會是一個原因。

什麼意思?也就是說,日本的動畫,全程都保持一個高度一致的畫風。一個角色被設計出來之後,所有畫師都需要嚴格按照人設來繪製,這會讓畫師的任務就變成了“復刻角色”而不被擁有權力去擅自添加,改動角色而讓角色富有自己的個性。而美國迪士尼的手繪時代的動畫,就不是這樣,設計出的角色由不同的畫師去完成,最後能從畫中看到不同畫師的個性在其中,他們的畫動畫,是不是感覺更有“創作”的味道在其中?

而日本動畫。像是《某學科超電磁炮》這樣,中間時隔這麼多年的動畫,每一集都給不同的畫師去完成,製作班底有更換,但只要人設師不換,隔開多少年無論你挑哪一集甚至哪個鏡頭看,你都可以一秒鐘認出炮姐就是炮姐,這種驚人的一致性,堵死了日本動畫風格個性化的路,當然,這並不是一個負面的評價,而是兩面性的,好處很明顯,就是帶來了整部作品一致的觀感。這是好是壞,仁者見仁,但我想說的是,這樣讓繪畫彷彿在完成一個不斷重複的過程,因此看起來也不像在創作內容,而是在重複勞動一般。

再者就是日本動畫商業化的定式,讓作品的走勢也走向了一個定式,而不是個性化的發展。什麼賺錢就做什麼,這是日本商業動畫的模式,因此即便是千篇一律的內容,很多人也會去往這個方向做,而不是各做各的。

我這裏打個假設,假如說動畫製作發展成“網絡平臺模式”,每一個畫師都變成一個獨立的UP主,做自己的動畫,那麼,動畫的形式,內容會比現在豐富太多,而不是遍地的龍傲天動畫。但內容可能會短小很多,比如,每個月更新一段15分鐘的作品,或者每週更新一段幾分鐘的內容,而無法維持周更25分鐘的內容的模式,你願意接受這樣,把動畫變成獨立創作的模式嗎?我認爲如果這樣,動畫師就是都在做自己的內容,而不再是打工者的印象,但顯然,如今的日本動畫商業模式中,動畫師是出不了模式的牢籠的,只能乖乖創作已經被安排好的工作,當個打工者,而不是創作者,這未必是一種悲哀,但如果有嘗試的機會或者變局的機會,我覺得,也許可以看到未來日本動畫的全新的展現形式。

有一點是肯定是,那就是,這樣的模式,會真正激發畫師們作爲創作者的本職,激發他們的創意,作品之間的內容區別、形式區別都會變大,質量的差距也會拉大,並且,應該會告別千篇一律的情況纔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