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0年(貞觀四年)二月,陰山草木枯黃,凌冽的寒風肆意地咆哮,不遠處星羅棋佈的牙帳似花朵般點綴在茫茫雪原上,牙帳內不時傳來隱約的觥籌交錯之聲,似乎只有美酒才能讓牙帳內的吉利可汗放浪形骸短暫忘卻剛剛九死一生的逃亡。

遠處,一支身着明光鎧的萬餘唐軍,蟄伏在陰山崖壁之上,靜靜的窺伺着山下突厥牙帳內的一舉一動,鋥亮的明光鎧折射出一道道逼人的寒氣,兵器和鎧甲的碰撞聲不時響起。凝固的空氣中只聞得將士屏氣呼吸的聲音。

如果這段充滿毫無懸念的血腥殺戮是一段即將載入史冊的歷史戲劇,那麼陰山腳下即將命喪黃泉的突厥大軍就是突厥民族劇終謝幕的歷史拐折點。

在戰爭的烏雲化作傾盆而下的血雨之前,我們將時空回溯至公元91年(永元二年)金微山-----漢匈大決戰。

烏壓的黑雲籠罩在西北大草原,磅礴的大雨猛烈地拍打着金微山(今外蒙杭愛山)。遠處,一支近萬人的血紅精騎如鐵甲洪流般撼天動地的襲來,一向善於衝鋒的草原匈奴部此刻似乎雙腿灌鉛怔在了原地動彈不得,作出一副茫然無措祈求長生天庇佑的頹勢,漢軍所至寸草不生,洪流碾過匈奴人屍橫遍野。

這兩場具有歷史大轉折的農耕民族對草原遊牧民族的大決戰,最終以農耕民族的完勝告終。

歷史再一次將炎黃子孫的記憶迴轉至一千多年前的鐵血漢唐時代。

公元前209(秦二世元年),大雨綿綿的大澤鄉,飢寒交迫的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就地打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張楚”旗號,秦帝國頃刻狼煙四起,反秦勢力一舉滅掉了“橫掃六國”的鐵血大秦,在各方勢力終極角逐中,篳路藍縷以亭長身份起家的劉邦最終問鼎天下,於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漢。

此時漠北草原上的一代雄主冒頓可汗正虎視端端伺機南下問鼎中原,北疆強鄰環伺,劉邦坐臥難安。

公元前201年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追擊匈奴於白登山誤入冒頓大單于的包圍,欲突不得,陳平獻計最終逃出生天。西漢朝廷不得以採取和親的方式保全太平,但北方邊境時刻受到匈奴大軍的侵擾。公元前129年始,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漢武帝啓用衛青、霍去病等戰神前後歷經四十餘年重挫匈奴,由此匈奴逐漸勢微,至漢元帝時期,匈奴分爲南北兩部,南胸部稱臣於漢倚做西漢朝廷藩籬。

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1年),竇憲、耿秉率領一萬餘精騎與匈奴主力決戰於金微山,經此一戰,匈奴遠盾,至此,漢匈戰爭落下圓滿帷幕。

時間繼續向前推移三百餘年,此時的雄踞大漠的主人已換成了突厥,中原王朝的主人已被冉冉興起的豪邁大唐所取代,北部的邊疆時刻籠罩在突厥鐵騎的陰影之下,強敵的環伺讓太宗晝夜難寢。如何尋找機會一舉蕩平突厥蠻夷成爲擺在唐太宗李世民面前的一道難題。

天佑大唐!機會很快垂青於中原王朝。不久突厥連年遭遇天災人禍,內部離心離德,彼此攻伐不休。唐太宗李世民敏銳察覺出了這是一舉定北患的千載難逢的良機。

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唐太宗李世民調遣以李靖、徐世勣兩名名將爲首的六路大軍自雲州、定襄、朔縣、靈州等地出伐,兵鋒直指漠南,很快,李靖率領的萬餘人孤騎深入突厥本部大營,將正在飲酒作樂的吉利可汗打的措手不及,吉利可汗倉皇西逃,遭遇柴紹金河道、徐世勣西北道大軍的前後打擊,吉利可汗走投無路慌忙請降。唐太宗李世民得捷報恩准了吉利可汗的請降。

二月,李靖、徐世勣大軍匯合,兩位不世出的名將皆認爲吉利可汗以請降拖延時間欲翻越沙漠求得九姓鐵勒的庇護,以求東山再起。於是李靖未經請示親率一萬餘精騎趁着封山大雪突襲了正在陰山修養的吉利可汗,至此大唐一戰定陰山,從此突厥再無實力與大唐分庭抗禮。

對比130年的漢匈大混戰,大唐卻只用了短短了6年的時間蕩平了突厥蠻夷。同樣是農耕文明對草原遊牧文明的戰爭,兩者相差何故如何之大?要弄懂其中的緣由,我們不妨從以下幾點來解讀分析。

大漢王朝初立,北方的梟雄冒頓弒父殺母自立爲王,冒頓以其鐵的手腕統一了整個大漠,此時的匈奴國力昌盛、欣欣向榮。

與之相比,此時的大漢剛從秦二世那裏接手來的卻是一副“民失作業,而大饑饉;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的慘象。因此西漢王朝初期不得不採取主動和親方式韜光養晦,暗中積蓄能量。

武帝一朝,隨着國力的持續上升,西漢政府不斷對匈奴在軍事上予以重創,此後,匈奴逐漸式微,國內災荒連年,匈奴的國勢更是江河日下,新興的東漢王朝以竇憲爲車騎將軍大破匈奴於金微山,至此漢匈之間130年的拉鋸戰才最終宣告結束,匈奴民族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

再來說說大唐建國的背景。唐朝是在隋朝富可敵國的基礎上建起來的。隋朝的富裕到了何種程度,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可以一窺究竟:隋文帝厲行節儉,革除時弊,大興水利之,同時在全國修建大型超級糧倉,其中典型的以洛陽回洛倉和衛州黎陽倉爲代表,這類糧倉有多大?

北宋晚期張舜民在《畫墁錄》中記有“予嘗登大伾,倉窖猶存,各容數十萬,遍冒一山之上”,據測算單個回洛倉的面積相當於50個標準足球場般大。

另據《隋書雜食貨志》記載:“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飢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隋朝滅亡糧食儲備量仍然足夠貞觀年間喫夠五六十年,可見隋朝的糧食儲備量大到了何等驚人的地步,以至於唐太宗毫不憂慮新朝初立餓殍遍野的問題。

在古代有了充足了糧食作儲備正應了那句“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俗語,王朝初立百姓能喫飽穿暖,社會纔不會發生動盪,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安定的社會環境促使大唐王朝一門心思發展軍事,大唐的軍力在短短几年時間中有了突飛猛進的長足發展。

此時的北疆,已分裂爲東、西突厥,突厥的實力瓦解,民族離心力進一步增強,國力江河日下。

貞觀前期採取“渭水之盟”穩住了突厥,然此時的大唐已今非昔比

貞觀二年(628年)的大唐帝國精銳之師已成,良臣名將燦若星輝,該年一代雄主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調遣以李靖、徐世勣爲首的名將六路大軍一戰定突厥,使突厥這一族羣從此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

唐朝相較於漢朝來講,兩者從前朝繼承過來的完全不是同一等級的家底,因此在此後的蕩平外族的過程中,漢朝耗費了跨度130年的時間徹底夷滅外族,而大唐則用短短的6年時間徹底摧毀了橫亙在北方大漠的草原遊牧突厥族羣。不得不說這是天眷大唐,才能使大唐以短暫6年時間蕩平突厥,如果要論漢唐對外哪家強?劉漢稍遜大李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