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陽西縣儒洞鎮壽場村文體廣場內燈火通明,兩個大音箱往地上一放,電線一接,有節奏的歡快音樂就響起來了。“走咯走咯,去跳舞咯!”白天在田裏忙活的婦女們放下手中的活計,你一吆喝我一招手,就聚集起來。58歲的曾家琴身體不太好,但今年在“跳廣場舞”的氛圍帶動下,也跳得有模有樣,感覺精神都好了許多。“日子好了,纔有心情跳舞,以前是不敢想的。”

這樣的變化

源自珠海橫琴新區黨羣工作部

對口幫扶工作的推進

自2016年扶貧幹部駐村以來,壽場村裏的一磚、一瓦、一路、一燈、一校都舊貌換新顏,產業扶持、精準扶貧,截至2019年12月,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28人全脫貧,脫貧率100%。從省定貧困村到晚飯後跳起廣場舞,村民們喜悅的心情,來自摘了頭上的“窮帽”,更來自於未來一天比一天有奔頭。

另闢蹊徑

建綜合市場一舉多得

2016年,珠海橫琴新區派出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剛到壽場村時,30多歲的陳玉美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在路邊擺賣魚和生雞。父母年紀大了,哥嫂身患疾病,她的孩子和哥哥的孩子都還小。

壽場村是革命老村莊,位於陽西縣西南部,全村6113人,但耕地只有3457畝,典型的“人多地少”。“依靠種養業實現村集體和貧困戶脫貧不符合村情、民情實際。” 黃佩說,他們必須另闢蹊徑。

調研中,扶貧駐村工作隊瞭解到,壽場村內唯一的集市殘破不堪,攤販們佔道佔街爲市、亂擺亂賣,建設一個規範的綜合市場很有必要。黃佩介紹,建設一個綜合市場出租,既可增加村集體和貧困戶收入,又可服務富餘勞動力創業就業,還能提升村容村貌,併爲農副產品交易提供安全方便場所,可謂一舉多得。

做預算、算收益、排阻力,橫琴市場項目上馬了,項目建設的主要困難是土地性質問題和規劃問題。爲了讓用地符合條件,駐村工作隊和村委會積極與各相關職能部門協調,歷經一年時間完成土地改調備案。

2018年,1幢2層高、佔地1813平方米的橫琴市場在壽場村拔地而起。“項目推出市場,很快全部完成出租。首年租金收益就超過10萬元。”黃佩說。項目也給貧困戶創造了創業就業環境。“每天生意都不錯,回頭客也多,我覺得以後一定會更好!”攤主陳玉美前年在橫琴市場裏租了一個攤位,結束了流動攤販的時光,她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

目前,橫琴市場惠及本村與相鄰的新村、石樓村3個行政村10000多名村民,每年可爲村集體增加收入20萬元。同時,村內交通主村道長期以來形成的佔道經營、人車混亂的局面得到根本上解決。

發展經濟

產業扶貧助村民增收

“貧困村和貧困羣衆要脫貧,必須要靠產業支撐,有了支柱產業,脫貧纔有可持續性。”黃佩說。

近年來,扶貧工作組採用自籌資金和專項財政資金入股的形式,投資了三大扶貧產業項目,包括牛大力種植產業、西荔王經濟農作物種植項目與陽西雙魚(長角水庫)光伏發電項目。昔日貧瘠荒山坡,今朝成花果致富田,起伏連綿的山丘上、三大產業扶貧基地裏,滿是生機勃勃的豐收景象。

產業發展得好,壽場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及村集體均可“分一杯羹”,一般貧困戶人均獲得收益約2800元,低保戶人均約2000元,五保戶人均約1000元。以陽西雙魚(長角水庫)光伏發電項目爲例,壽場村於2017年共投入資金210.4萬元入股,其中,爲有勞動力貧困戶188人投入“631”資金150.4萬元;爲村集體和無勞動能力貧苦戶投入對口幫扶資金60萬元。該項目從2018年迎來收益,每年分紅31.56萬元,爲壽場村建檔立卡貧困戶92戶243人人均分紅收益1200元,村集體收入2.4萬元。

“別小看這1200元,在失去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手裏,這筆分紅就是除了保障政策外增收的唯一來源了。”黃佩告訴記者,每次分紅時,村裏頭人頭攢動,貧困戶喜笑顏開,紛紛誇讚黨的好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西荔王經濟農作物種植項目是由壽場村與其他8條非貧困村一併,採取專業合作社+村委會+農戶的模式,以種植番薯、毛豆、老薑等經濟農作物尋求共贏發展,該項目種植基地就在壽場村村口。

記者驅車駛進壽場村前,經過1000畝的種植基地裏,聖女果的小苗已茁壯成長,鬱鬱蔥蔥,一眼望去,好似鋪了一張綠毯子。“現在果子還沒長大,等到明年1月,將迎來聖女果上市高峯期。”黃佩介紹說,這個項目每年收益23萬元,而且日常除草、種植、看護、收果等工序,爲村裏多個貧困戶和無法外出打工的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真情幫扶

點亮貧困戶心中夢想

40多歲的陳慶手腳勤快,他每天一睜眼就來到自己的基地裏,只見上面全是浮排、木樁,其上掛着一串串小石板,石板上附着大大小小的生蠔。“這批蠔個頭大,肉肥,應該能賣出個好價錢。”這樣想着,陳慶臉上露出了笑容。

陳慶並非一開始就是“老闆”。僅僅是3年前,他還是個貧困戶。家裏5口人,患病的、失去勞動力的,還有嗷嗷待哺的小孩,全家上下只有他一個勞動力,靠種地爲生,每月收入不足2500元。“有小孩也不便外出打工,全家守着這一畝三分地。”陳慶說。

黃佩2019年初來到壽場村,乾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貧困戶。“走了一天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窮的人是真的窮。”他告訴記者,幫助貧困戶的最終目的不是定期給他們送錢,而是讓他們有謀生的技巧。

扶貧幹部黃佩走訪貧困戶▲

於是,扶貧工作組一開始先着手完善村黨支部的工作程序,使之規範化、制度化,定期組織召開“三會一課”統一村兩委班子思想,建章立制15項,上牆村規民約10項。村委會成員在處理村裏的大事小情時都要按章辦事,由村民羣衆做監督工作。規矩形成後,老百姓的心裏有了譜,再遇到難心事兒就有了主心骨。另外,兩任駐村幹部爲了確保村裏檔案資料真實完整,一直堅持親力親爲完成歸檔和管理。

像陳慶這樣手腳麻利的貧困戶,黃佩花費兩天時間,親自跑了好幾趟來回,爲他申請了扶貧貸款,幫助他進行生蠔養殖。“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男人哭,那是第一次。”黃佩說,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陳慶時,也許是想到多年的苦日子終於要熬出頭了,陳慶泣不成聲。如今,陳慶靠着養蠔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加上村裏投資產業的分紅,家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14000元。

像陳慶一樣靠雙手打拼脫貧的村民越多,村莊纔會越有活力。通過努力,截至2020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87戶228人全脫貧,脫貧率100%。“幸福生活還是要靠雙手去創造。”黃佩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組織在家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參加適用技術培訓,組織有意願的勞動力參加轉移就業或科技培訓,讓許多的村民和貧困戶跟上時代,有了一技之長。

改善條件

村莊更美生活如詩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成果如何,貧困戶的生活變化最有說服力。

記者走進壽場村,寬敞的硬底化路面、整潔的村場環境、特色的黨建主題文化廣場與獨具特色的村屋相映襯,無不給人一種身心舒暢的感覺。“原來是泥巴路、土路,現在全村都是水泥路,你看他們安裝的這個路燈,多亮。”村民盧深告訴記者,以前村子不僅環境髒亂差,就連生活用水都難以解決,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扶貧幹部紮紮實實地爲村民們辦實事,路修好了,水變清了,我們的生活更幸福了,年輕人也常回來了!”

2016年起,壽場村內的基礎硬件設施在逐步更新。2.63公里的入村主幹道路加寬了,竹兜村282米的泥路硬底化了,村內18公里的主要道路均硬底化了,村民再也不怕“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了。壽場中學新建了塑膠跑道、羽毛球場、排球場、人造草足球場、硅RU籃球場,孩子們的運動細胞得到了充分滿足。村內所有道路均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打着手電筒走路”的場景成爲歷史。村裏甚至還開展了生活垃圾分類項目,建設了8間收集屋、4間衛生公廁,村容村貌環境衛生大大提升,再也找不到以前“髒亂差”的影子。

今年,村裏建設了東中西文體廣場。建設之前,老百姓的活動都很分散,有的睡覺,有的看電視,還有的打牌。建完之後,最多有近300人在文體廣場跳舞或參加其他各項文化活動。“每天都會跳廣場舞,從晚上7時跳到9時”,“跳舞的有老年人、中年人,四十多歲的有、五十多歲的有、還有七十多歲的。”村民爭相告訴記者對於廣場舞的熱愛。

於他們而言,原來的生活環境根本不可能參加娛樂活動,“怎麼可能跳廣場舞!原來都住在‘山旮旯’裏。”一村民說。“文體廣場改變了村民的生活習慣,就連我也每天晚上去廣場上打打籃球呢。”黃佩指着廣場說。

記者順着黃佩手指的方向看到,孩子們在廣場上嘻笑打鬧着,三兩村民結伴散步,嘮着家常。不知不覺間已是傍晚,天邊被渲染成一片鮮紅,晚風拂過,夕陽的餘暉灑在湖面的層層漣漪上,精準扶貧下,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幸福。

扶貧成績單

2019年12月,壽場村建檔立卡貧困戶87戶228人全脫貧,脫貧率爲100%。

截至2019年底,有51戶貧困戶危房改造竣工驗收,並順利入住。爲26戶貧困戶報裝自來水,爲17戶貧困戶修建廁所。累計已爲21戶貧困戶申請扶貧小額貸款共計55萬元。

以自籌資金和專項財政資金入股方式,落實光伏、牛大力種植、經濟農作物種植等產業項目,建檔立卡貧困戶及村集體均獲得收益。一般貧困戶人均約2800元,低保戶人均約2000元,五保戶人均約1000元。

投入200萬,於2018年建成壽場村橫琴市場,每年可爲村集體經濟帶來收益20萬以上。

投入116萬,將2.63公里入村主幹道路加寬擴建以及道路燈安裝,竹兜村282米村道路硬底化建設項目。2020年,投入資金16萬,建設村內太陽能路燈。投入資金50萬,建設東中西文體廣場項目。

投入210萬,修建壽場中學部跳遠沙池及校內運動場排水設施砼地面,新建塑膠跑道、羽毛球場、排球場、天然草足球場、硅RU籃球場。

投入63萬,進行生活垃圾分類項目,建設收集屋8間,衛生公廁4間,村容村貌環境衛生大大提升。

投入57.5萬,修建壽場村黨羣服務中心。

記者手記

感受平凡中的偉大

壽場村駐村扶貧幹部黃佩,是一位1991年出生的年輕小夥子。2019年初,他跟家人揮手告別,從珠海來到陽西這個小山村時,他的兒子剛年滿2週歲。

“爲什麼來扶貧?”“做好事嘛。”

“工作累嗎?”“不累!村民很熱情,我乾得很快樂。”

扶貧的艱苦在黃佩這裏似乎不存在,他充滿活力且樂觀。也許正是這股勁兒,在語言完全不通的環境裏,他與村民“聊”得熱火朝天,家家戶戶看到黃佩都想拉他進家裏坐一會。村民打心底裏相信,這個年輕人可以帶領他們走上脫貧致富的大道。

曾經髒亂的村道如今成了靚麗的風景線,文化廣場拔地而起,失業在家的村民有了謀生技能……聊起這些,百姓們臉上展現的那些笑容,已成爲壽場村脫貧攻堅的最佳註腳。

中國有千千萬萬個“黃佩”,他們在與村民相伴的日子裏,扶貧又扶心。他們都是平凡人,卻在脫貧攻堅的征程上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咩咩咩咩咩...嗝~~~陽江援鄂醫療隊隊員喜提蒙古贈羊啦!

放牛養豬、種花生紅薯、趕海打魚……來看大溝鎮廬山村村民的田園生活

來源 | 陽江日報(吳夢媚)

圖片 | 譚文強

編輯 | 何朋鍵

審覈 | 黃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