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抗日題材電視劇中,對當時那個艱苦的年代沒有深刻的認識,總是以今天的生活水準和想象去塑造當年的抗戰先輩們,這顯然是不合適的,也是越來越不爲大衆所接收的。

比如在當年的抗戰中,無論是正面戰場的國軍,還是在敵後戰場的八路軍、新四軍,其實武器裝備都不太好。但在電視劇中,國軍動輒就是鋼盔軍、大炮軍;八路軍的輕重機槍也都多得不行,彈藥還近乎於無限。

爲了追求場面上的好看,就去刻意忽視歷史,這並不好。而且容易給人誤導:爲什麼武器裝備這麼好,抗戰還打了那麼久,犧牲還那麼大?

歷史題材的影視劇要首先要尊重歷史,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適度改編。比如老版《亮劍》中,幹部戰士身上的衣服永遠都是破舊、脫色的,這就比較符合當時的歷史;而劇中的主角李雲龍,更是無數次提到武器裝備的細節,這也符合歷史實情。

我們空說也沒有意義,接下來就通過一組統計數據來看看當時八路軍中真實的武器情況。

在抗日戰爭中,129師最早的數字團番號只有4個(另有1個教導團),即769團、770團、771團、772團。

1937年129師部隊編成後,以770團及師直屬的幾個營留守陝甘寧,師部帶其餘的3個團和教導團、騎兵營東進。後來129師系統內的部隊基本都是來自於這些老紅軍部隊分流擴編,或者是以老紅軍幹部到地方組織、領導部隊,再逐步正規化的。

比如在電視劇中李雲龍的獨立團即屬於是後者,而在老李口中提到過的772團其實才是129師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部隊。

1937年10月,129師對下屬的769團、771團、772團及教導團和騎兵營進行了一次實力統計。

全師9300餘人中,共計有長槍3412支、馬槍724支、自來得593支、手槍93支、3支花機關、72支手機槍、29挺重機槍、93挺輕機槍、6門迫擊炮。上述槍械共有子彈102828發,迫擊炮彈67發。

其中不計教導團和騎兵營的話,基本上每個步兵團都有2500人到3000人,平均每個作戰團有1100支到1200支步馬槍,近10挺重機槍和近30挺輕機槍,以及2門迫擊炮,各類子彈則大約有3萬發、迫擊炮彈20餘發。

以這個裝備量來說的話,填充部隊編制還是很喫力的,畢竟八路軍的步兵團是12個步兵連,而不是9個,此外還多1個團屬特務連。

另外主要是子彈上也太少了,一個團的彈藥只與日軍一個步兵中隊所帶的彈藥量相當,這還不說雙方在武器質量和射擊準確度上的差距。

所以在實際抗戰中,圍殲日軍一箇中隊,我們往往都要調集幾個團的力量。這可不是單純比人多人少的問題,關鍵是部隊少了,連彈藥都集中不起來。

而且在抗日戰爭中,絕大多數的步兵團連上述的標準都沒有。最明顯的表現是,抗戰幾個月後,上述幾個團的武器裝備量便都下降了。老的主力團尚且如此,更別說新部隊了。

1938年初,129師對所屬的3個老團(欠1個營)進行了一次武器統計,這3個老團是相對新部隊來說的,指的就是769團、771團和772團,欠1個營的意思就是,缺少其中1個營的統計。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統計中將這3個團中裝備槍械的型號和口徑表明了出來,這是非常珍貴的。

其中步馬槍一類,大體上有兩種口徑,一類是7.9毫米的,一類是6.5毫米的。

七九口徑的步槍一共有9類,1799支,計有漢陽造869支、奉造131支、廣造143支、鞏縣造69支、德造201支、川造320支、土造20支、陝造42支、江西造4支。

六五口徑的步槍一共有4類,483支,計有三八式362支、湖北造小金鉤88支、晉造30支、俄造3支。

這兩類步槍一共是2282支,但是大的種類卻達到了13種之多,要是細分的話其中一些型號恐怕還有子型號。

當時,129師抗戰才幾個月,部隊中的武器依然以雜械爲主,其中甚至還有大量的川造槍和土造槍,這類槍械可以說也就是解決個有無問題。在裝備的步槍中,比較好且數量還可以的也就是漢陽造和三八式了,合起來能佔到約半數。

而且從步槍的整體數量上來說,當時129師這幾個主力團裝備的槍械比抗戰之初還要少些。

我們上面提到,在129師出師時,平均每個主力團大約能裝備1100到1200支馬步槍。但在此時,3個主力團(欠1個營)才能裝備當初2個團的步槍數,即2282支,平均每個團裝備步槍不到1000支,只有800多支的樣子。

繳獲日僞軍裝備後的八路軍

129師的步兵團當時下轄3個步兵營,每個步兵營下轄4個步兵連和1個機槍連,團直屬有炮兵連和特務連,還有通信、衛生及機關人員。

以上統計中涵蓋有8個步兵營及3個團屬特務連,以步兵/特務連的數量而計,一共有35個。

即便炮兵連、機槍連及機關單位一支步槍也不裝備(實際上這些部隊也會裝備少量步槍),那麼平均1個步兵連和特務連也只有65支步槍;即便把特務連也全部排除在外,平均每個步兵連所裝備的步槍也只有71支。

要知道,八路軍當時是不缺兵員的,主力團的1個步兵連都有100多人,每個班有10多人。但很顯然,步槍根本不夠用。當時的川造步槍性能極差,土槍就更不用說了,然而連這些槍都不能保證步兵都有,這還是當時主力部隊的狀況。

大家可能有疑問了,抗戰之後幾個月內,129師打過幾個勝仗繳獲了一部分日式武器,而且收集國軍潰軍及地方武器,不至於說槍械越打越少吧?

129師部隊的槍械總數確實是越來越多的,但部隊也越來越多,尤其是要分出一部分老部隊組建新部隊,這種情況都是要帶槍走的;而且有的新部隊槍械過少,還要從老部隊中劃撥一部分。

打個比方,一個老團分割出了2營組建一個獨立團,那麼在老2營走後,還會組建新2營,新2營的武器裝備要從老1營和老3營中劃撥。

這種劃撥不是平均來的,否則會影響老1營和老3營的戰鬥力,比如新2營步兵連的步槍最初可能只有三四十支,而老1營、3營步兵連的步槍則會比我們上面統計的平均數更高,達到八九十支,主力連甚至是齊裝滿員。待以後打勝仗有所繳獲後,老營裝備得到改善,新營的裝備則會補齊。

而分出去的老2營,以該營爲核心組建獨立團後,老2營的幾個連就是骨幹連隊,然後分出一部分武器到其他各連。這樣的話,一開始除了骨幹連隊外,其他連隊實際是沒什麼戰鬥力的。但還是那句話,通過打勝仗慢慢繳獲,基本上武器得到補齊和改善,戰鬥力也就打出來了。

在真實歷史上,八路軍386旅沒有獨立團,但是有一個補充團(最早稱129師新兵團、129師補充團,後爲386旅補充團)。該團最初的基幹就是772團的2連、4連和11連組成,武器裝備較多的也都是這幾個連,其他很多連隊主要的武器甚至是紅纓槍。

神頭嶺之戰後全日式裝備的八路軍戰士

1938年神頭嶺伏擊戰時,補充團的很多新戰士就以紅纓槍參戰,戰鬥結束後新戰士也便繳獲了不少三八式,從而裝備自己。後來這個補充團在1940年整編時,改編爲129師386旅17團,成爲了響噹噹的一支主力部隊。

386旅沒有獨立團,但385旅卻有。該團最初成立時,只有1200餘人,除特務連、1連各有步槍50餘支、輕機槍3挺外,其他各連只有10餘支雜式槍,另外就是冷兵器了。但在之後的抗戰中,該團不斷繳獲裝備,到1940年整編時,改編爲129師385旅13團,也成爲了一個主力團。

不過雖然都是主力團,但武器裝備也不可能太充裕,甚至遠比不上1937年時八路軍最早那些團的配置標準,畢竟那都是老紅軍多年的家底了。

以1940年八路軍的武器統計來看,當時全軍有36萬人,大約170個步兵團,但步槍只有9萬餘支,平均每個團只有500多支步槍。其中主力團可能有八九百支步槍,個別團也會超過1000支,但可以說是極少數了。

真實的抗戰就是這麼艱難,步槍尚且如此,更何況說電視劇中的那種人手一挺機關槍的程度了。

當時的日軍戰鬥力很強,僞軍的武器也要強於我們,還有炮樓工事等可做依託。八路軍的主要武器都是取之於敵,很多時候奪取一支槍都要犧牲好幾名戰士,在各個新部隊逐漸成長爲主力,武器裝備慢慢配齊的過程中,要犧牲多少人?那些槍械都是戰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啊!

希望我們今天的人們能知道當年的抗戰的艱難,才更能體會到先輩們的不易。也希望相關的影視作品不要一味地娛樂化,不是所有題材都適合娛樂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