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多少個民族?我想,幾乎每個人閉着眼睛都能報的出來,當然是56個了。然而,你可知道,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非常強大的民族,甚至一度佔據了中國半壁江山而卻不在這56個民族之內,它就是契丹族。契丹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遼朝,曾與南方的北宋王朝分庭抗禮,歷史劇中《楊家將》與楊家一門忠烈對抗的正是大遼政權。這個民族到底曾有多強大?直到今天,俄羅斯語還稱我們爲契丹,可見它的影響之深遠……那麼,北方的契丹政權在中原立國後爲何以“遼”爲國號呢?而且前前後後居然改了四次,最後還是改回“遼”?

“契丹”之名,最早記載在北齊天保五年(554年)成書的《魏書》中,《魏書》中《契丹傳》雲:“登國(386—395年)中,國軍大破之,遂逃迸,與庫莫奚分背”,即在北魏時期,源於鮮卑,是東部鮮卑宇文別部之一。“契丹”的願意爲“鑌鐵”。它象徵着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電視劇《天龍八部》裏的蕭峯,正是契丹人。它同樣具備了契丹人那種堅韌不拔的頑強精神。

那遼朝又是什麼?它就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民族建立的朝代,遼朝的起始時間爲公元907年到公元1125年,在歷史上存在了二百一十九年,共傳了九代帝王。

史料記載,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成爲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史稱遼太祖。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國號爲“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峯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公元947年,遼太祖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稱國號爲遼,年號“大同” 。公元983年,又再次更名國號爲“大契丹”。公元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峯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又重新恢復了“遼”國國號。後公元1125年遼國爲金國所滅。

通過上述歷史線索,可以清晰地看到,契丹國號前前後後反反覆覆改了四次,而最終還是沿襲了“遼”。不明覺厲,契丹人爲何對“遼”這麼情有獨鍾?這在學術界一直頗有爭議。

翻開歷史,據史料記載,契丹人起源於遼水,因此定國號爲“遼”。陳述先生認爲“遼”的含義指代草原或沙漠;馮永謙先生認爲,“遼”即“遼闊”之意。史料佐證,太祖完顏阿骨打稱“遼”爲“鑌鐵”;金太祖聖諭如是說:“上曰:‘遼以鑌鐵爲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惟金不變不壞’。”意思是說,完顏阿骨打立國號爲金,是爲了剋制如“鑌鐵”強硬的遼。因爲鑌鐵再硬,也終究不如金。

綜合各家觀點,可以推斷,契丹政權之所以取“遼”爲其國號,大概有兩個原因。首先,和契丹民族的發源地有關,即和“遼水”有關,其次,也與契丹政權的政治野心有關,即希望契丹可以吞併中原,成爲中國歷史上疆域最“遼”闊的國度。史料記載,公元94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改國號爲遼。當時,遼國的疆土異常廣大,已經是當時宋朝的兩倍之多。東延至海,南跨長城,北瀕大漠,西觸流沙。且國強民盛,聲威大震一時。頗有遼宇興邦之勢。大家認爲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