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S

但凡玩乒乓球入了點門,你就會感到自己時時像成語故事“自相矛盾”中的那位主角一樣,身處左手矛、右手盾的尷尬境地中——臺內與臺外、近臺與遠臺、借力與發力、正手與反手、撞擊與摩擦、兇狠與穩健、局部與整體、自己與對手……這一連串無法迴避卻又易被忽略的“矛盾”數下來,真不知是矛更利還是盾更堅呢!這時候,你要戰勝對手,唯有先戰勝自己,先駕馭好這一矛一盾,實現它們的對立統一,才能成爲真正的乒乓球高手。

今天,咱們來說說乒乓球“自相矛盾”中的——

正手&反手

乒乓球的正手與反手,有着天然的矛盾,兩者在站位、重心轉移等一系列要素上需求迥異:正手進攻時,左腳在前右腳在後,發力過程中重心從右腳轉移到左腳,動作幅度較大,擊球時間相對較晚;而反手進攻時,右腳在前左腳在後,重心從左腳轉移到右腳,動作小,擊球相對較早。因此往往是魚與熊掌難以兼得。

中國的乒乓球是以直拍起家的,因此後來中國橫拍的發展也下意識地借鑑了許多直拍的理念,延續了正手爲主、反手爲輔的思想,強調提高側身頻率以加大正手使用率。但歐洲乒乓球卻迥然不同,他們以橫拍爲正宗,天然更喜歡正反手兩面的均衡感,甚至當來球到中間、正手位時也有可能用反手去進攻。實踐證明,兩者各有利弊,但前者對乒乓球的內在規律洞悉得更爲透徹,畢竟,反手進攻的威力再大、動作再漂亮也會受到身體的限制,無論動作幅度、調節餘地還是綜合效果都不及正手進攻。側身用正手搶攻,雖然有暴露正手位空檔的風險,但權衡之下,還是優於不側身,更何況,側身搶攻的線路更活,給對方的心理壓力更大。

隨着技術的發展,中國乒乓球隊提出,現代乒乓球的要求已演化成“全方位進攻,球檯無死角”,這時候,僅靠正手側身搶攻搶衝就不夠全面了,因此反手技術也愈顯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技術全面絕不等於正手與反手均衡使用,否則就變成“左來左擋、右來右擋”了,這時候不僅攻球缺少力量、缺乏變化,而且中路漏洞明顯——當你頻繁側身、跑動時,你的站位是不斷變化的,中路也就成了“移動靶”,對方不易瞄準;而當你站定球檯中間時,中路就成了“固定靶”,對方可以輕易盯住。

初學者怎樣合理分配正手和反手的使用 ?

作爲初學者,像專業選手那樣頻頻側身再撲正手大角,是不太現實的,但也不能在正、反手之間實行平均主義。基本技術熟練之後,建議練就一套適合自己的發球後側身正手搶攻的套路,由於發球完全由自己掌握,對方接發球的線路多少也在自己的預計之內,而且球速相對較慢,因此側身難度較低,便於增加對方接發球的心理壓力,間接提升發球的威力。而在來回相持中,由於球速較快、可預測性不強,不必勉強側身。

——本文刊登於2006年第三期《乒乓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