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當中,詐降是一種非常好用的手段。無論是受到攻擊時自保,還是引誘對方進入圈套,都可以看到詐降的身影。在三國時期就是這樣,蜀漢、曹魏、東吳都有過詐降的行爲,但是這一手玩得最溜,獲取戰果最多的還要數江東集團或者東吳。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黃蓋詐降破曹軍

說到漢末三國時期最著名的詐降計,大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黃蓋詐降,是發生於"赤壁之戰"時期。在"赤壁之戰"中曹操雖然在水戰中失利,把軍隊放到江面上打不過孫劉聯軍,但是曹操的實力還是太強,小小的挫敗不算什麼。曹操這邊旌旗蔽天、戰船相連,黃蓋就提出火攻燒燬他們的戰船。沒有了船自然就過不來了。

當然曹操的戰船也不是隨便就能接觸到的,需要人指揮船隊靠近曹軍,藉助風向吹過去。於是黃蓋就承擔起詐降曹操騙取信任,然後放火的任務。《三國演義》中着重描寫黃蓋詐降的故事,加入周瑜施苦肉計、闞澤獻詐降書的情節,其實並沒有這麼回事。

因爲在當時曹操大軍壓境,江東集團人心浮動,投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官渡之戰"中也有很多曹操的人暗中與袁紹勾結。曹操輕信了黃蓋的詐降,導致"赤壁之戰"的慘敗,甚至可以視爲失去收服天下的最大機會。

孫權詐降緩曹丕

東漢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孫權趁關羽北伐的時候撕毀盟約,偷襲了荊州。這個時候孫劉聯盟徹底破裂,孫權改與曹操聯盟。在曹丕即位,開創曹魏之後,孫權甚至不惜自稱魏臣,以吳王的身份作爲曹魏藩國。這也引起張昭、徐盛等東吳臣子的不滿。

孫權這樣卑微的態度是有原因的。因爲在偷襲荊州之後,他很可能受到劉備的進攻。爲了避免與劉備進行戰爭的同時,曹魏再來插上一腳。在保證生存的需要上,孫權不介意向曹魏"投降"。這種"投降"是存在的,但是並非實際的、徹底的。因爲孫權只願意送一些貢品,但拒絕把兒子孫登送到曹魏當人質。最終曹丕大舉進攻東吳,但是這個時候"夷陵之戰"已經結束,曹丕還是慢了一步。

周魴詐降引曹休

在東吳與曹魏的戰爭當中,有一場戰役的名氣和影響比較大,被稱爲"石亭之戰"。"石亭之戰"就是東吳通過詐降的手段取勝的。東吳的鄱陽太守周魴向鎮守揚州的曹魏大司馬曹休詐降,不惜剃掉頭髮明志。在三國時期,各方邊境地區的人投降是常有的事情,周魴也表現出十足的誠意,讓曹魏信以爲真。

魏明帝曹叡也有進攻東吳的想法,周魴投降被視爲一種契機。於是曹魏兵分三路,司馬懿進攻江陵、賈逵進攻東關、曹休進攻皖城呼應周魴。但是東吳早就做好準備,陸遜等人率領九萬大軍擊潰曹休。因爲賈逵的救援,曹休才順利脫身。不過在不久之後還是去世了。

在"石亭之戰"中,東吳軍隊殺傷了大量曹魏士兵,史料記載"斬獲萬餘",是三國時期(狹義上的從曹魏代漢開始的)少有的大勝。然而"石亭之戰"的意義並不侷限於此。

在這之前,曹魏和蜀漢都已經建立帝號,唯獨孫權非常尷尬,雖然有自己的年號,也有獨立的地位,但是並沒有稱帝。正是憑藉"石亭之戰"帶來的威望,孫權終於登上帝位,正式開創東吳,開始與劉禪"二帝並尊"。而這個帝號正是憑藉詐降的計策博取而來的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