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突然觉得自己这几十年真的是白活了?

说起来在前些年的时候我确实有过这样的感觉,而那时候真的特别想要自己立刻变好、立刻变强、立刻变得很厉害,从而把当时面对的一切问题都给解决掉。

但你也知道,所有的事情都只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它们并不会、亦不能考虑我们的感受和我们是否愿意。

所以,最终的结果无非是自己一点点熬过那段“连自己都开始不信任自己”、“连自己都开始否定自己”的时期。

当然,这样的描述太过于局限于文学层面,所以它大概率不能引发你的共鸣。

不过发生的也不是什么特殊的事情,只是像很多家庭一样,因为错信了某位至亲,而使得父母从一件衣服、一顿饭上好不容易省下来的积蓄顷刻间化为泡影,同时还没来得及从这种冲击中走出来呢,就又不得不面对自己已经到了“即便外面有很多工作机会,可因为年龄限制总是被拒绝”的现实。

这份阴影在笼罩着他们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我,让我在随后的一些岁月里总是觉得自己的成长不够,难以支撑起家人的晚年。

现在虽然经济状况有所缓解,但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始终是压在父母心口的一块巨石。

当然了,生活中并不是只有这种情况会诱发我们“觉得这几十年真的白活了”的感受,我写出自己的经历也并不是想要刻意煽情,而仅仅是想要传递出“那个地方我去过,现在我也确实走出来了不少”这样的意思,同时也想借着这个机会,分享一下自己这个勉强算作有经验的人的一些想法。

在那段时期,我的内心中始终萦绕着“如果之前我能够努力一些/如果之前有一些机会我能够抓住,现在也就不至于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此的无能为力”。

“这个想法能说明什么呢?有时候我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虽然基本上每天我都会写点东西,可也还是存在“写作文档打开了,但还没敲几个字,就又去看新闻或者看电影”的时候。虽然最终文章也还是完成了,但花费的时间却不少。

而即便在当时,自己并没有特别在意花费在看新闻或者看电影上面的时间,可如果我们回过头再去梳理那时候的状况,就会非常自然的认为“这些行为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自己完成写作任务”、“为了提高效率,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专注程度,尽可能的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这说明自己还没有很努力”。

这就好像是,我们认为“自己确实可以做到长时间的专注于某件事”。

其实专注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它不仅需要我们花费精力在“专注”本身,还需要我们花费精力去压抑本能、欲望、杂念,以及“屏蔽”周围的骚扰。

就好比我们在闹市看书的时候,周遭的声音我们并不是听不到了,而是被我们“暂时屏蔽”掉了。

所以,并不是我们专注不了,而是从生理层面确实达不到“长时间连续的专注”。

那从这个层面来说,这个想法代表着我在看待过去时,有些理想化了。

当然,存在的并不是只有理想化。

虽然在完整的过程中,我确实做了一些其他的事情,但是不代表我的大脑因此就不去思考“如何写好这篇文章”了。

我想在现实生活中你肯定出现过这样的状况:自己这会儿正在开心的看着喜欢的电影,可突然间脑海中蹦出来了一个念头,你意识到自己还有很重要的事情没做,然后关了电影就着急忙慌的出去处理事情了。

在做一些不需要我们全身心应对的事情时,大脑的工作效率并不高,所以不必要调用的部分其实也还在做着一些事情。于是“一边看电影,一边收集素材和灵感”是对当时状况的合适描述。

或者说,那篇文章与自己正在看的电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那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不是其实并没有浪费与耽搁呢?

虽然当时的我们并没有想这么多,事后我们也多半不这么想,但确实很多时候就是如此发展的。

“但无论怎么说,我们还是错过了一些机会,如果之前早些觉醒,把该做的做好、该学的学好,现在也不至于面对现实有这么强的无力感”。

确实,“觉得自己白活了”这种状况,往往是在我们意识到自己做了非常错误的决定,或将要承担巨大的损失后出现的。所以,在面对“错误”和“损失”时,我们本能的会开始找寻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那在这个时候过去的任何蛛丝马迹,即便是自己多看了一眼的某句话,都有可能被我们贴上“原因”这个标签。

那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自己在当时确实“没有专心写文章”时,我们又如何会放过它、放过这个时刻,以及当时的自己呢?

所以,也就很自然的把自己架在“为什么当初你不能认真一些”、“为什么你不能专心一些”、“为什么你不能用心一些”的火刑架上来回烤着。

但即便在过去我们很认真、很专心也很用心,就代表未来一定不会有无力的时刻吗?

而再次遇到无力的时刻,我们能保证自己不会重新陷入“我当时本来可以更用心、更努力”的自我怀疑中吗?

“过去有机会我没抓住”与“曾经有机会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它们既是一种对过去的描述,也是一种“觉得自己能百分之百控制自己”、“觉得自己能百分之百抓住机会”的陷阱。

确实,用现在看过去,我们能找到很多有趣的蛛丝马迹,并通过它们证明接下来我们做的选择、决定、判断等是错误的。甚至有时候在当时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有很大的风险,却没有重视,就好像我们总会说的“都是一家人,肯定不会有问题的”。

但问题是,虽然是一家人、虽然没有欺骗,可不代表什么事儿这位“家人”都能摆平不是。

没有吃过糖的人,可能一辈子不知道甜是什么味道。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了解,并不是一出生就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而是经由出生后的每一天、每次哭泣、每次开怀大笑,以及每次痛定思痛才增加的。而在认知与了解之上,才诞生了思考、分析与决策等能力。

那么在没有足够经历、足够知识与足够“疼痛”的时候,看不到那些蛛丝马迹,或者仅凭是“一家人”就否定所有风险的行为,也没什么奇怪的。毕竟在那个时候,我们确实没能力看到。

没能力看到的机会,虽然在日后我们回顾的时候会被挖掘出来,但那也只是在“有了结论与结果”之后我们倒推出来的,所以在“没能力看到”的当时,这个机会是不存在的。

我知道可能也还是有朋友会说,“虽然没看到,但也确实浪费掉了,难道不是吗”。

怎么说呢,这是一个逻辑性和哲学性很强的问题,并且也确实没有统一的答案,我们可能都只会按照自己的侧重点去看待这个问题。

不过即便如此,我也觉得这实际没有浪费。因为虽然我们可能确实要面对与损失一些东西,但在随后我们寻根溯源的时候,也还是收获了“相关的蛛丝马迹”,认知因此有所成长、在承担与面对的同时,也磨练了自己的心智,并可能在自我调节、耐受性、抗压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

如果你把人生看成一条连续的线,那你会发现每次经历类似的事情后,我们都会有所成长和提高,而也正是重复的经历这样的事情,才促使我们越来越成熟,并越来越优秀。

“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是吗?

所以你看,“浪费”存在于哪里呢,我们只不过是把一些外在的东西,变成了“我们自己拥有的东西”罢了。

而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真正拥有的东西越多,未来遇见“无力”的可能才会越少。

当然,我们也还是会遇到“无力”的,因为就像前面说的,我们总会陷入一种理想化的现实中,而真正的现实是你、我皆是凡人,皆有能力范围。所以,伴随着“自己有的越来越多”出现的,不是生活开始一直平顺,而是在出现无能为力、事已至此时,能够做到接纳、允许、接纳、坦然面对和承担损失。

当然了,拥有这样的心态,自然离不开此前那些看似是“浪费”或“错失机会”的经历。毕竟,如果一切都顺利,那我们便会被“不会出问题”的假象,以及“我定胜天”的自我膨胀吞噬,又如何能对自己和人生宽容,并坦然呢?

所以,你说你有什么白经历的呢?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