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廟,全稱武成王廟,是古代祭祀姜子牙和歷代良將的廟宇,唐肅宗上元年間,尊姜子牙爲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孔子相若,以歷代良將爲十哲陪祀,這十哲就是所謂的武廟十哲,分別是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和唐司空英國公李勣。

姜子牙

張良,字子房,穎川城父人,出身於貴族世家,他的祖父張開地曾任戰國時期韓國的三朝宰相,他的父親張平也曾擔任過韓國的兩朝宰相,不過到了張良的時候韓國已十分衰敗,後來隨着韓國的滅亡,張良也徹底失去了顯赫的身份和地位,因此他開始致力於反秦,曾於古博浪沙試圖刺殺過秦始皇,但沒有成功。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響應,但因勢單力孤只好率衆投靠另一支起義軍,結果在路上遇到了他的命中英主——劉邦。

張良

在後來的滅亡秦朝以及楚漢之爭中,張良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劉邦最得力的謀臣,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后曾盛讚張良“夫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被譽爲漢初三傑。在劉邦入都關中、天下初定後張良便託詞多病閉門不出了,在劉邦剪除異姓王的過程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對皇室的內部鬥爭也保持着一定的距離,不過卻幫助了呂后之子劉盈坐穩了太子之位,因此呂后對張良十分敬重。晚年的張良崇信黃老之學,跟隨赤松子雲遊四海,去世之後被追諡爲文成侯。

田穰苴

田穰苴,又稱司馬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是齊國田氏家族的支系,齊景公時齊國同時受到晉國和燕國的進攻,齊軍大敗,在此背景下晏嬰向齊景公推薦了司馬穰苴,被任命爲大將,率軍抗擊燕國和晉國,併成功擊退了兩國的軍隊,田穰苴因功被封爲大司馬,執掌齊國軍政大權,因此又被稱爲“司馬穰苴”,不過隨着田氏勢力的日益發展,逐漸引起了齊國貴族的不滿,後來齊景公聽信讒言罷黜了田穰苴,不久後田穰苴便發病而死。作爲一位繼姜尚之後承上啓下的著名軍事家,田穰苴的軍事思想在後世有着巨大的影響,著有《司馬法》傳世,不過西漢後失傳。

孫武

孫武,春秋末期齊國人,後由齊入吳,在重臣伍子胥的推薦下被吳王闔閭任命爲將,並在柏舉之戰中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佔領了楚國的都城郢城,幾近滅亡楚國,吳王闔閭去世後孫武又輔佐吳王夫差大敗越國,不過後來隨着好友伍子胥的被殺,孫武不再爲吳國的對外戰爭出謀劃策,轉而隱居鄉間,修訂其兵法著作,有《孫子兵法》傳世,被後世譽爲“兵學聖典”,孫武也被尊稱爲“兵家至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吳起

吳起,戰國時期衛國人,出生於一個“家累萬金”的富庶之家,爲了求的在政治上的發展,曾四處尋求門路,但弄了傾家蕩產也沒求得一官半職,爲人所譏笑,吳起一怒之下殺了誹謗他的三十多人,不得已逃出衛國。吳起先是到孔門弟子曾參門下學習儒學,因母親去世沒回家守孝被曾參認爲不配做儒家門徒,於是吳起棄儒學兵,後歷仕魯、魏、楚三國,在魏國時被魏文侯任命爲主將,先後多次打敗秦軍,此外吳起還改革了魏國兵制,創立了武卒制,戰國時期著名的魏武卒便由此創立。後來吳起又由魏入楚,被任命爲宛城太守,一年後升任令尹(楚國最高官銜)主持變法,在吳起的主持下楚國國力漸強,將疆域擴張至洞庭湖、蒼梧郡一帶。雖然成就了楚國的富強,但吳起的變法也損害了楚國貴族的利益,最終招致了殺身之禍,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兵攻打吳起,最終吳起被殘忍殺害,屍身被處以車裂之刑。

樂毅

樂毅,魏將樂羊後裔,少年聰穎,喜好兵法,後來被人推薦至趙國做官,不過到了趙武靈王被困死在沙丘行宮後樂毅離開趙國去到了魏國,後又去到燕國,被燕昭王任命爲亞卿。公元前284年,樂毅統率五國聯軍攻打齊國,五年時間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報了強齊伐燕之仇,也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案例。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後,燕惠王即位,樂毅因受到猜忌被解除了兵權,於是樂毅西去投奔了趙國,被封爲望諸君,而留在齊國的燕軍在樂毅走後被齊將田單大敗,之前佔領的齊國城池也全部失去,十分後悔的燕惠王寫信與樂毅修好,並封樂毅的兒子樂間爲昌國君,而樂毅雖然沒有返回燕國,但與燕國重新交好,並被燕趙兩國任用爲客卿,最終樂毅死於趙國。

白起

白起,戰國時期秦國人,熟知兵法、善於用兵,秦昭襄王年間爲了東進擊敗三晉以圖謀天下秦昭襄王貫徹商鞅之法,徹底推行軍功爵制,提拔了許多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便是其中之一。伊闕之戰中大破魏韓聯軍二十四萬,徹底掃平了秦軍東進之路;伐楚之戰中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中重創趙國主力,斬殺和俘獲趙軍四十五萬。在擔任秦軍主將的三十餘年間白起攻城七十餘座,爲秦國的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因功被封爲武安君,但長平之戰後白起受到秦昭襄王的猜忌,並與應侯范雎失和,被接連貶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被賜死於杜郵。

此外,武廟十哲中還有西漢名將淮陰侯韓信、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初唐名將衛國公李靖和唐朝名將英國公李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