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西陵文物管理處,有一位被同事們親切地稱爲“大俠”的人,她就是西陵文物資料科檔案和文物管理員崔建霞。“大俠”的雅號是因爲她對待工作認真積極,對待同事親切熱情,無論公事還是私事都有一副熱心腸,既樂於助人,又無怨無求,甘於奉獻,頗有俠義之風,而“俠”字又恰與她名字中的“霞”字同音,故而“大俠”的雅號便逐漸流傳開來。

崔“大俠”跟西陵的情結有着家傳淵源,她的父親曾任職於西陵,受父親影響,自小耳濡目染,對西陵,她比旁人更多了一份親切。1993年,她剛走出校門就子承父業,來到清西陵工作。雖對西陵有所瞭解,但真正參與其中,她才感覺自己像一粒微塵投入了大海,西陵如卷帙浩繁的典籍,令她手足無措,更令她心生敬畏。帶着父輩的囑託和期待,轉眼,她在西陵已經工作了27個年頭,從對西陵文化的陌生到熟悉到熱愛到摯愛,她始終淡泊名利,無怨無悔,默默地耕耘在西陵這片熱土上。

甘清貧、耐寂寞 檔案管理下真功

在西陵,崔建霞是一名普通的檔案管理員。檔案工作清貧枯燥,但她卻樂在其中,她時時處處留意檔案資料信息的收集,對任何有價值的檔案信息資料她都視若珍寶。從收集、整理、分類、編號、裝訂、打印目錄她都認真完成。2000年以後單位配備了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她將一些重要的檔案資料都進行了電子化備份,全部檔案目錄都採用電子化錄入實現了電子檢索,不僅包括清西陵自成立以來歷年形成的管理文書檔案,更有數量龐雜的文物研究方面的圖書資料和珍貴的清代陵寢檔案,涉及歷史、人物、建築、藝術、禮儀、民俗等各個方面。

檔案管理還是一項服務性很強的工作,每年都要提供上千次的查檔服務。爲了能及時準確地爲查檔者提供檔案資料信息,崔建霞利用一切空閒時間熟悉覈對檔案室中的檔案資料信息和圖書目錄,做到卷卷心中有數,件件瞭然於胸。對查閱者,她從不擺臉色拿架子,對查找信息不明確的查檔者,更是不厭其煩,耐心細緻地逐卷分析查找,直到查閱者滿意爲止。正是因爲她對檔案業務的熟悉和高效率的熱情服務,被同事們讚譽爲“活檔案”和名副其實的“西陵檔案大管家”。

在管理紙質檔案資料的同時,崔建霞還負責館藏文物的管理。1994年,她與同事在原有文物賬的基礎上,按照河北省文物局的要求,對館藏文物進行了建賬建檔立卡工作,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文物拍照、測繪、登記,形成了一整套藏品檔案資料,使清西陵的館藏文物管理走上了規範化管理的軌道。每年春秋兩季她組織對絲織品、字畫、聖旨定期殺菌、過風抖晾,對銅鐵器進行除鏽、緩蝕處理。20多年來,工作從未出現過任何紕漏,達到文物賬目規範,流轉路徑清晰,保存狀況明瞭。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檔案管理工作,不僅是爲西陵的研究保護管理提供服務,更是爲西陵的未來服務,是關乎西陵歷史、現在和未來的大事,崔建霞格外珍惜。每次看着查檔者焦灼目光心情急迫而來,最後滿意離開,她的自豪感都會油然而生。

幹實事、求上進爭做西陵明白人

對 “大俠”來說,對西陵的瞭解並未只停留在檔案資料層面,對西陵數量龐大的文物實體,她也努力做到心中有數。

參加工作不久,崔建霞就參與了清西陵古松建檔工作。1997年至1999年,她和同事用3年時間,翻山越嶺,對遍佈陵區的一萬多株古樹進行系統而全面的普查、編號登記、拍照釘牌、建立檔案,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完整的古松記錄檔案,從此西陵古松有了“戶口本”和“身份證”。2000年清西陵申報世界遺產過程中,這一工作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的大力稱讚。

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開始。崔建霞與同事堅持貼近實際,不分節假日加班加點,深入各文物點摸底調查,瞭解情況,採集各單體建築的樣本,填寫詳細的變化情況資料,記錄保存現狀,對其進行拍照,隨後又對17處不可移動文物點進行資料整理、數據錄入。在數據錄入過程中由於系統軟件屬於開發試用階段,再加上西陵圖片資料較多,經常出現上傳失敗或根本無法上傳的情況,她多次通過網絡虛心向有關專家請教,最終將西陵資料順利上傳。2010年4月,清西陵文物普查(複查)工作按時按質順利通過河北省文物局驗收,高效率完成三普工作。

2015年,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啓動。崔建霞按照館藏文物管理的要求,認真對館藏文物進行稱重、測量、拍攝、記錄和核對,及時查漏補缺,確保信息的真實、完整、準確,共拍攝照片1萬多張。進入普查工作的攻堅階段,影像和信息採集均已完成,剩下的是繁雜的數據上傳和糾正錯誤的工作,在檢驗基礎工作是否紮實的同時,也考驗着人的細心和耐心。由於上傳照片多,網絡平臺速度緩慢,只有在下班時間上傳數據速度相對較快,尤其是上傳照片的時候必須速度一氣呵成,傳至100%才能關閉,否則照片就會丟失。因此,她每天早去晚歸,放棄法定休息時間,經常加班甚至熬通宵上傳資料。每天從早到晚目不轉睛地盯着電腦屏幕,這段時間她視力急劇下降。正是這種“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方式,使西陵可移動文物普查上傳工作有序高效完成。

勤學習、肯鑽研願做西陵文化傳承人

在檔案管理工作中認識西陵,在實地調查中感悟西陵,從父輩口中聽到的西陵,在崔建霞的心中越來越清晰。西陵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博大精深又充滿魅力,這就是她深愛的西陵,她要把這份愛傳播出去,從父輩手中傳承下去。

1998年,崔建霞參加了國家文物局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辦的文博幹部研修班。通過半年的系統性專業學習培訓,她視野更加開闊,專業理論水平也大幅提高。此後她開始在工作中注重西陵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先後與他人合著《昌陵尋古》《慕陵探奇》《清西陵滿族風情》《明清皇家陵寢》等書籍;她還積極參加學術活動,成爲中國紫禁城學會會員、清宮史學會會員,先後發表《淺談清西陵的公主園寢》《淺議清西陵牌坊》《果郡王弘曕園寢小考》等學術論文。

2003年開始,崔建霞參與到清史編纂委員會“清光緒帝死因”專項研究科研課題組,主要負責光緒帝的頭髮、遺骨、牙齒、衣服以及光緒地宮出土文物的保管、整理、提供等工作。爲了進一步證明這些檢測樣本的真實性,她與同事多次走訪參與清理地宮的老人並整理錄音和採訪談話文字記錄。在此項工作期間她不僅無數次親手整理地宮出土光緒遺物,也曾多次親自抱着光緒皇帝遺骨進京檢測;在近距離接觸光緒皇帝葬衣時,由於這些文物上沾染和附着着大量的腐爛物,當葬衣上的毛絮和微塵不小心粘到她臉上後,由臉上蔓延至胳膊上泛起一片片紅腫,個別地方還出現水泡,並伴隨着疼痛,這才意識到有毒物質使她皮膚過敏了,但是她並未因此而退縮,依然頂着難忍的痛癢圓滿完成數次取樣任務。

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2008年11月,光緒死因課題研究終於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光緒帝系砒霜中毒死亡”。消息一經公佈即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並被評爲2008年中國科學十大發現之一。至今,每提及此事,“大俠”似乎又覺得皮膚有些痛癢,但“清光緒帝死因”課題最終成功解密,她覺得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雖然鮮有人知道她的名字。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華麗的辭藻,崔建霞從父親手中接過傳承西陵文化的接力棒,憑着對文物保護工作的熱愛,任勞任怨;她堅定她的理想信念,在平凡的崗位和工作中,每天都過得忙碌而充實,在不斷努力工作中實現着人生價值。(趙紅羽)

>>>往期回顧

基層文博人|黃信:用探鏟的溫度感受古人的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