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育部帮“作业家长要不要批改”一锤定音!但是……

文 | Eva

开头,咱们简单前景回顾一下:

上个月,江苏一位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气壮山河地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他看起来是真的火了,然后也在网上火了。“家长为什么还要批作业?!”这个话题,则顺势迅速地登上了热搜。

那么家长到底需不需要批改学生作业呢?需要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这个世纪难题,教育部一锤定音,斩钉截铁地回答了:将严格落实作业的管理工作,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特别是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

原来,12月1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针对“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表示,教育部的态度是一贯的、坚决的。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老师开展教学评价和精准分析学情的重要手段。这几年,教育部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作业管理的问题,像中发26号文件、减负三十条等等都有一些明确的要求。

“目前,像辽宁、山西、长沙等地都陆续出台了关于规范作业管理的一些意见,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俞伟跃指出,下一步,将主要采取三个方面的举措,来指导地方按照要求切实落实好作业的管理工作:

第一,健全作业布置的机制。像学校作业的常规管理、年级和班级的统筹、教师试做和面批讲解、学生反馈和评估等等方面的机制。

第二,提升作业的质量,主要是在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间的基础上,优化作业的设计,创新作业的形式,强化实践性的作业,积极探索弹性作业、跨学科的作业。我们也鼓励各地系统化设计一整套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和学科特点的基础性作业。

第三,加强日常监管,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特别是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切实建立起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

“但是,不给家长布置作业,并不意味着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没有教育的责任了,家长也要在家里引导培养孩子养成自主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跟学校密切配合,形成育人的合力。”俞伟跃如是说。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做了一点补充说明。“我想有三个角度。第一,必须要明确作业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这个性质先要把它确定好,也就是说它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脱离课程教学活动回到家庭教育范畴的事情。第二,我们必须要明确作业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巩固学习活动,二是诊断。所以这两条也必须要清楚,它是专业性的教育活动。第三,家庭和学校在课后作业、家庭作业方面的职责边界要划清楚。家庭也好、父母也好,应该给孩子的家庭作业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应该支持孩子能够自觉地完成作业。布置作业的职责,组织孩子完成作业的职责,批改作业的职责,是学校的事情,必须把这些职责边界划清楚。所以我想,把这些问题理清之后,我们各归其位,共同创造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多地出台相关规定叫停“家长改作业”

家长苦“改作业”久矣,但事实上,2018年至今,多地已出台相关规定,叫停“老师让家长批改学生作业”的行为。有的地方还明确定期开展作业督查,甚至将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

辽宁

《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对微信群布置家庭作业、家长批改家庭作业等热点问题都提出了措施,其中提到:

教师必须亲自批改作业,严禁家长、学生代劳。对于不按时亲自批改作业的教师,一律取消职务晋级、评先评优资格,学校校长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各地要切实减轻教师负担,严格控制各类社会事务“进校园”。不得安排教师到与教育教学无关场所开展专项工作,不得要求教师重复填报同类表格数据等,保障教师批改作业时间。

山东潍坊

为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减轻家长负担,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教育局出台《潍坊高新区学生作业规范“十要十不”》,其中明确:

山西太原

山西省太原市教育局则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学校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等减负新政:

规定全市中小学实行每周一日无作业制度;

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各学校不得指派家长参加本该由师生完成的事宜,如打扫教室卫生、班级文化布置、装饰美化演出场所等;

严禁要求家长点赞、投票、转发各类信息等。

作业大概不要改了,但是焦虑……

养不教,父(母)之过,话是没错的。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是第一责任人,家庭责无旁贷。因此,学校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强调家长要发挥作用,突出“家校合作”“家校共育”,确有理由。

然而,当学校把家长微信群当成布置作业的“窗口”,把家长当成学校的“临时工”,过度强调教育的“家庭责任”时——我们知道,凡事只要“过度”,就变味了——家长在“家校共育”的责任田中,责任边界被迫无限放大,等于学校在卸包袱,不应该呐。

此亦为“教不严”,乃“师之惰”。

教书的责任更多在校方,育人的责任由学校和家长共担。此外,由课本和大纲中衍生出来的作业和手工制作等职责,还是由学校承担辅导责任更科学、更有效。

都不缺位、边界明晰、配合有力,是正道。

作业,老师改;督促孩子写作业别作妖作死,家长管。不过,可怜啊,一个“改作业”的难题解决了,千千万万个其它难题站出来了。一讲到“如何培养小囡”的事体,许多家长英雄泪满襟,不晓得究竟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他们太焦虑了。面对全社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设定,当爹当娘的极其紧张,殚精竭虑,一根弦绷得太紧绷的时间太长,人就难免痛苦不堪。

孩子成了一个个待比拼的个体,且越来越低龄化。面对幼升小、小升初等各种重要节点,家长不得不刷题训练各类知识点的熟练度,也不得不用足双休日、寒暑假辗转各种机构,就怕落后了。

这份焦虑一日不消弭,家长一日不得真正“解脱”。

部分素材综合自网络

责任编辑:赖柳华 SN24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