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漢服文化的發展實在是相當火熱的。然而,在漢服文化發展的時候,其實發展的大部分服飾都是一些大家比較常見的漢服,比如齊胸襦裙、宋制漢服、明制漢服等等。

對於一些不太常見的漢服,比如曲裾深衣,大家可能也就比較少見了。其實,關於深衣的知識還是比較多的哦!提起深衣,就要順便說一下袍服了。那麼,袍服與深衣的區別,大家知道嗎?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個問題吧!

袍服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那個時期的袍服只是一種納有絮棉的內衣,《釋名?釋衣服》:袍,苞也。苞,內衣也。所以穿着時必須加罩外衣。

及至漢代,不論男女均可穿着,特別是婦女,除了用作內衣外,平時也可穿在外面,時間一長,袍服就演變爲一種外衣。既然用作外衣,形制就不那麼簡便了,一般多在衣領、衣袖、衣襟及衣裾等部位綴上衣邊。

古代的袍服,大致上可以分爲曲裾袍和直裾袍兩大類別。

直裾袍——古代一種袍服。較早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東漢較流行。般用作男服。特徵:直裾,衣襟自襟而下作平直狀,故名。它與曲裾袍繞襟不同。

曲裾袍——古代一種袍服。較早見於春秋戰國之際,漢代較流行。在湖南長沙仰天湖楚墓出土之戰國婦女彩繪俑,即著有這種曲裾衣。曲裾袍的特徵是:多是方領、曲裾、衣襟下達腋部,即旋繞於後。

另外,深衣是古代一種上下相連之服裝。諸侯、大夫、士作家居常服,庶人作爲吉服。以前上衣下裳,不相連屬;深衣,衣和裳相連,前後深長,故名“深衣”。深衣的另一特點是“續衽鉤邊”。衽即衣襟;續衽是將衣襟接長。

鉤邊是指衣襟式樣。深衣改變過去服裝裁製方法,下襬不開衩,而將左面衣襟前後片縫合,後面衣襟加長,加長後衣襟成三角形,穿時繞至背後,用腰帶系扎。

《禮記·玉藻》載:“諸侯、大夫、士朝玄端,夕深衣。庶人吉服,亦深衣。”深衣始於春秋戰國之際。在湖南長沙楚墓出土之帛畫和湖北雲夢出土的男女木俑服飾上,都可看到當時深衣之式樣。

看完上面的這些解釋之後,相信大家也明白了。深衣與袍服頗有差異,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當於把上衣下裳連成一體;袍服則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義,後來袍服逐漸被接納爲一種穩定的服飾式樣,與上衣下裳的服制並行不悖。

袍服自漢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爲交領、直據,衣身寬博、衣長至附、袖較肥闊,在袖口處收縮緊小,臂肘處形成圓弧狀,稱爲袂,或稱牛胡,古有張袂成蔭之說。

袍服式樣歷代有變制,漢代深衣制袍,唐代圓領襉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寬身長袍,穿着者多爲知識分子及統治階層,久而久之蔚成風尚。

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種不事生產的上層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閒生活。服飾上的寬衫大袍。褒衣博帶,逐漸成爲中原地區衣飾文明的一種象徵。

看完這篇關於袍服和深衣的區別的文章之後,大家對於袍服和深衣的認識,是不是也變得更多了呢?大家明白他們二者之間的區別了嗎?大家還想了解哪些和漢服相關的知識呢?一起留言討論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