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1日深夜,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由於沒有留下任何影像資料,許多細節有待考證。

首先,孫中山就職時穿着是西裝,還是中山裝?其實根據孫中山在上海火車站的合影,這是他距就職典禮所拍攝的時間最近的一張照片。孫中山內穿軍服,外罩深色大衣,頭戴軍帽。在孫中山胸前明顯佩戴着兩枚徽章。

筆者認爲,這就應該是孫中山就職典禮時的着裝,時間緊迫,孫中山也沒必要專爲典禮再更換衣服。即便是南京方面爲已備好了服裝,但孫中山從上海出發時的着裝就已經考慮到是就職典禮之用了。孫中山在南京臨時政府期間,特別是初期,穿着軍服的照片有不少。

那麼,孫中山就職時還佩戴有什麼重要物品呢?2003 年,有一位農民安徽張永魁找到總統府,拿出祖父張廷玉所傳的一塊金屬章牌要求鑑定,說是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時所璽綬其職掌國家權力的信物,名曰銀券丹書,實乃國璽地契。他還指着孫中山先生就職後的一張照片上口袋露出的金屬鏈,說當時的這銀券丹書就在口袋內。在孫中山的上海歡送合影上,孫中山的深色大衣外面,明顯佩戴着兩枚徽章。“銀券丹書”如果確有其事,那麼就是極其珍貴的重要文物。

在1912年由上海自由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革命記》中《特別記事: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履任》一文中找到了關於“璽綬”的記載:“謹致大總統璽綬,發號施令、崇爲符物……”證明了“璽綬”的存在。爲此,來自全國各地40多位的專家聚集北京專門召開了一次“中華民國璽綬專家論證會”,專家最後的意見是:這是一件罕見的、政治性極高的民國文物,是孫中山當年佩戴過的。此前,海內外從未發現過類似的文物。

據張永魁口述:“祖父張廷玉曾孫中山的貼身侍衛,爲人不苟言笑,有着一身好武藝,這枚‘璽綬’是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佩戴的璽綬胸章。1922年,陳炯明叛變革命前夕,孫中山將一些重要文書及璽綬一起交給張廷玉,讓他解甲歸田,祕密保管這些東西。‘東西全都放進一個紅木箱子,藏在炕洞的夾層裏。’可惜有一年發大水,家裏全給淹了,紙質文件全都被毀,只剩下金屬質地的‘璽綬’。”此外,還有畫卦法、數字互變法、書寫見證法、拆字揭祕法、一加一乘二營法等等,用來解讀“璽綬”,靠着一代代的口口相授,才流傳下來。張永魁認爲這“銀券丹書”即國璽地契,裏面蘊含了很多內容,像古代冊封王侯的鐵券丹書一樣,都標明冊封的領土範圍。這個“銀券丹書”,級別更高,標明瞭中國的領土範圍。

“銀券丹書”正面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宮燈圖案,上鑄:沭邑、文明、八五、市市、恭頌10個字;反面是太極圖案,上鑄:中華民國十年第一師二旅四團二營六連17個字。中華民國十年,即1921年,孫中山1912年就任的時候怎麼會佩戴1921年的東西呢?

張永魁解釋這27個字說,得用易學和他祖父流傳下來的那些方法來解讀。比如,中華民國十年第一師二旅,其實暗含着“1912”。這只是最表層的意思,27個字的深層含義就更多了,包括中國與鄰國如何劃分國界,如何進行教育改革等很多內容。對此,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蔡鴻源認爲,張永魁的解讀有一定道理。“孫中山、廖仲愷等人都精通易學和隱語。當時的革命黨人常常組織暗殺行動,互通信息時會使用大量隱語。”還有種說法,孫中山在海外曾加入“洪門”,這個神祕古老的地下組織,正是有一套非常嚴密的隱語,外人完全不懂。南京大學哲學系盧央教授用周易八卦推算,認爲完全符合,但對於每一卦解讀出來是什麼含義,這本來就是見仁見智的事了。蔡、盧兩位專家持相對肯定觀點,但這兩人均已去世。

也有專家認爲這只不過是一枚開國紀念章,但至今沒見過第二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