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跟随《第三只眼看中国》摄制组来到拍摄第二站“福贡县哦乐服饰有限责任公司”采访哦乐民族服饰责任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李淑靓。

插播一条突发新闻

走进“哦乐”的商店

看到各式各样的傈僳族服饰

我的记者同事们一下子“疯”了

忘记了自己是来工作的

陷入了买买买模式

哦买噶的

还没有拍摄、采访的

马上必须进入工作模式

李淑靓30多岁,原本是个家庭妇女。她特别喜欢民族服装和饰物,但老公工资有限,她买不起,就自己动手做,给孩子做、给自己做。渐渐地,闺蜜们、邻居们都找她做民族服装,于是她便找大家借钱开了个服装厂。没想到她的服装厂越做越红火,通过网络,哦乐的民族服饰不仅在怒江销售,在云南省乃至全国都有了客户。李淑靓原来的那个只有几十平方米车间的服装厂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迫在眉睫。但是没有钱没有场地,怎么办?

在李淑靓的指导下主持人Josh体验缝制傈僳族服装

正在发愁之时,珠海的扶贫干部找到了李淑靓,问她能不能在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一个服装生产车间,珠海帮她找场地并投资让她购买设备,但条件是新厂必须雇佣居住在本小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工人。

想什么来什么,李淑靓高兴极了,合作协议立马签订,珠海市高新区立即投资了100万元,购买了缝纫机、电脑裁剪系统、熨烫机、工厂管理软件等,还请来了昆明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来厂里授课。

在工作的娜友哈

占地400多平方米的哦乐民族服装厂新车间开工了,包括娜友哈在内的70多名搬迁群众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每家都有人在这个家门口的厂里当了工人。

服装厂内忙碌的场景

娜友哈说,她们一进厂就有专门的老师教他们,很快就学会了。现在每月能挣到3000多元,“那样很快就‘摘帽’了。”她憨厚地笑着说。

更多这位从超市打工妹变身公司董事长的福贡女子李淑靓的故事让我们期待《第三只眼看中国》栏目组的采访报道。

科普时间

说到咱怒江傈僳族服饰,小编的思绪一下子飞到long long ago。

17世纪以后,傈僳族分批迁徙并最终定居怒江流域,形成了独特而又鲜明的民族服饰文化。

民族服饰

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一样,傈僳族服饰受居住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影响,而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又因傈僳族在历史上不断迁徙而发生变化。

由于过去怒江山川险峻,交通封闭,长期与外界隔绝,经济文化落后,社会发展缓慢,因此傈僳服饰的发展较为缓慢。从自制麻布、原始饰品到商品饰物、商品布料,其间经历了几千年。

最初,傈僳族的服饰布质粗糙、色彩单一、款式简单,主要以粗麻布为主,兽皮、草根为补充。当时傈僳族对服饰的制作纯粹是为了取暖御寒和遮盖,尚未形成服饰的观念。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傈僳族对服装和饰品的要求也逐步发生了改变。傈僳族服装的色彩由原来单一纯洁的白麻布变成做工精细的渗有黑线或兰色的条纹并有饰边的衣服和裙子。原来无任何饰物也变得刻意加工附加饰物,戴在脖、耳和手腕上。清朝末年后,随着国家商业贸易活动的发展,各色珠贝、银玉饰物和棉布、棉绒布、机器线织出来的细麻布逐渐取代了原始饰物以及做工粗糙的粗麻布和兽皮。

小编从思绪中清醒过来。。。。。

民族服饰

如今,在 福贡、贡山的傈僳族服饰基本同化。福贡属于白傈僳,女性服装艳丽。白傈僳中青年女性服饰衣裙以紫色、宝蓝、月白为主,上为紧身右衽长袖褂,下是百褶长裙 ,衣裙都绣有花纹,头戴红、白珠串和白色园贝壳串成的“欧勒帽”,从左肩到右腰斜挂白色园贝壳和玛瑙穿起来的“拉贝”,颈上是几股长至腰间的红、白珠串,耳坠是各色珠子或红珊瑚。有的整套傈僳族服饰价值千元以上,是傈僳族社会生活发展的缩影。

怒江傈僳族服饰文化资源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实用价值,因此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如果我们能够认真把握其民族性、季节性和时代性,就能为地方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怒江传媒中心 李莹 高建山 杨丽 强伟 张旭

来源 怒江传媒

编 辑:何 剑贾茗雁

责 编:何 剑

监 审:张学坤

终审:杨致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