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跟隨《第三隻眼看中國》攝製組來到拍攝第二站“福貢縣哦樂服飾有限責任公司”採訪哦樂民族服飾責任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李淑靚。

插播一條突發新聞

走進“哦樂”的商店

看到各式各樣的傈僳族服飾

我的記者同事們一下子“瘋”了

忘記了自己是來工作的

陷入了買買買模式

哦買噶的

還沒有拍攝、採訪的

馬上必須進入工作模式

李淑靚30多歲,原本是個家庭婦女。她特別喜歡民族服裝和飾物,但老公工資有限,她買不起,就自己動手做,給孩子做、給自己做。漸漸地,閨蜜們、鄰居們都找她做民族服裝,於是她便找大家借錢開了個服裝廠。沒想到她的服裝廠越做越紅火,通過網絡,哦樂的民族服飾不僅在怒江銷售,在雲南省乃至全國都有了客戶。李淑靚原來的那個只有幾十平方米車間的服裝廠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擴大生產迫在眉睫。但是沒有錢沒有場地,怎麼辦?

在李淑靚的指導下主持人Josh體驗縫製傈僳族服裝

正在發愁之時,珠海的扶貧幹部找到了李淑靚,問她能不能在阿路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一個服裝生產車間,珠海幫她找場地並投資讓她購買設備,但條件是新廠必須僱傭居住在本小區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工人。

想什麼來什麼,李淑靚高興極了,合作協議立馬簽訂,珠海市高新區立即投資了100萬元,購買了縫紉機、電腦裁剪系統、熨燙機、工廠管理軟件等,還請來了昆明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來廠裏授課。

在工作的娜友哈

佔地400多平方米的哦樂民族服裝廠新車間開工了,包括娜友哈在內的70多名搬遷羣衆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每家都有人在這個家門口的廠裏當了工人。

服裝廠內忙碌的場景

娜友哈說,她們一進廠就有專門的老師教他們,很快就學會了。現在每月能掙到3000多元,“那樣很快就‘摘帽’了。”她憨厚地笑着說。

更多這位從超市打工妹變身公司董事長的福貢女子李淑靚的故事讓我們期待《第三隻眼看中國》欄目組的採訪報道。

科普時間

說到咱怒江傈僳族服飾,小編的思緒一下子飛到long long ago。

17世紀以後,傈僳族分批遷徙並最終定居怒江流域,形成了獨特而又鮮明的民族服飾文化。

民族服飾

與其他少數民族的服飾一樣,傈僳族服飾受居住環境和生活習俗的影響,而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又因傈僳族在歷史上不斷遷徙而發生變化。

由於過去怒江山川險峻,交通封閉,長期與外界隔絕,經濟文化落後,社會發展緩慢,因此傈僳服飾的發展較爲緩慢。從自制麻布、原始飾品到商品飾物、商品布料,其間經歷了幾千年。

最初,傈僳族的服飾布質粗糙、色彩單一、款式簡單,主要以粗麻布爲主,獸皮、草根爲補充。當時傈僳族對服飾的製作純粹是爲了取暖禦寒和遮蓋,尚未形成服飾的觀念。

隨着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傈僳族對服裝和飾品的要求也逐步發生了改變。傈僳族服裝的色彩由原來單一純潔的白麻布變成做工精細的滲有黑線或蘭色的條紋並有飾邊的衣服和裙子。原來無任何飾物也變得刻意加工附加飾物,戴在脖、耳和手腕上。清朝末年後,隨着國家商業貿易活動的發展,各色珠貝、銀玉飾物和棉布、棉絨布、機器線織出來的細麻布逐漸取代了原始飾物以及做工粗糙的粗麻布和獸皮。

小編從思緒中清醒過來。。。。。

民族服飾

如今,在 福貢、貢山的傈僳族服飾基本同化。福貢屬於白傈僳,女性服裝豔麗。白傈僳中青年女性服飾衣裙以紫色、寶藍、月白爲主,上爲緊身右衽長袖褂,下是百褶長裙 ,衣裙都繡有花紋,頭戴紅、白珠串和白色園貝殼串成的“歐勒帽”,從左肩到右腰斜掛白色園貝殼和瑪瑙穿起來的“拉貝”,頸上是幾股長至腰間的紅、白珠串,耳墜是各色珠子或紅珊瑚。有的整套傈僳族服飾價值千元以上,是傈僳族社會生活發展的縮影。

怒江傈僳族服飾文化資源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和實用價值,因此具有巨大的開發利用價值。如果我們能夠認真把握其民族性、季節性和時代性,就能爲地方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貢獻力量。

怒江傳媒中心 李瑩 高建山 楊麗 強偉 張旭

來源 怒江傳媒

編 輯:何 劍賈茗雁

責 編:何 劍

監 審:張學坤

終審:楊致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