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网络上流行一种观点,相声行业很火,这都是德云社带来的。你看他们每隔一两年就会推出一两个火得一塌糊涂的相声演员。从岳云鹏、张云雷、张鹤伦再到孟鹤堂和秦霄贤。

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火的只是“相声”这两个字,但真正的相声艺术却处在低谷。有些走红的相声演员在相声上几乎毫无建树,很难代表相声艺术。

比如:孟鹤堂,秦霄贤

笔者认为,相声行业确实存在虚火的问题,有点儿类似如今的音乐行业。《惊雷》等各种喊麦火了,你能说明音乐行业火了吗?唱《惊雷》的那个什么什么网红能代表音乐行业吗?

具体到德云社,他们近些年推出的所谓相声新星在相声艺术上确实呈现出一蟹不如一蟹的态势,用一句俗语可以形容为“抽条”了。

再具体到孟鹤堂、秦霄贤,就感觉这两位流量新星身上有一种明显的网红制造痕迹,就像是造星流水线上下来的工业品一样毫无特点,表现在相声艺术上就是泛善可陈。

笔者也不多说,只强调一点,孟鹤堂和秦霄贤连基本的“相声口”都没有!

什么叫相声口?

这话有点儿玄,简单理解就是,演员在台上只要一张嘴,一听就能听出来他是不是说相声的。

这就跟职业球员和业余球员的对比一样,不用踢比赛,上场跑几步就能看出来谁是职业谁是业余。有相声口的演员和没有相声口的演员一听就能听出来。有相声口的艺人甭管说什么都在点儿上,没有相声口的艺人甭管说什么都有些散乱。

笔者一直坚持的观点,相声还是以“说”为基础并以“说”为核心表现力的艺术,说句更狠地,“逗”都不如“说”重要。

什么意思?如果你会“说”,你这段相声没包袱都没事,比如马志明的《纠纷》,观众一样爱听,这就是“说”的魅力。

优秀的“说”,是发音、语气、节奏、气口、音量等说话各要素的完美结合体,不疾不徐、音量适中、发音准确、声声入耳则是基本标准。

像德云社前期走红的几个云字科艺人,何云伟、曹云金在“说”这块都是合格的,都是标准的“相声口”,你一听就知道这是有天赋且有后天训练底子的,跟相声老前辈味道差不多。

德云社后期走红的几个云字科艺人里,别看烧云饼嗓子不好听起来跟猫挠搪瓷盆似的,论“相声口”他是最好的,三哥也不错,就是曝光次数少点。像岳云鹏、栾云平都是马马虎虎但够用,最差的是张云雷,基本上就没有“相声口”,那“说”就跟外行似的,幸亏还有柳活儿顶着。

到鹤字科这一块,德云社的“说”开始明显下滑,张鹤伦那压根就不是“相声口”,而是二人转的路子,搞笑是真搞笑,可惜不是说相声的。

到了孟鹤堂这就没法听了,他就不是相声那个味道,那个“说”就跟大学里相声社团的水平差不多,背个词就上台那种,有包袱的话也还可乐,但你不可能一个段子全是包袱吧。、

这么说吧,你看李玉刚名气挺大吧,那你说他算京剧名旦吗?孟鹤堂同理,他那个“相声口”就不能算是一个说相声的,在“说”上他都没入门呢。

所以,笔者对郭德纲说(吹)的所谓“年轻演员不会五十段相声不让上台”一直是嗤之以鼻,怎么叫“会”?会背诵台词算吗?问题是很多人包括走红的徒弟连基本的“说”还没过关呢,那说的相声能叫相声吗?

所以郭德纲很鸡贼地用了“会五十段相声”,而不是说“有五十块活”,如果用“有”的话就丢人了。

鹤字科的孟鹤堂都那样了,到霄字科的秦霄贤,呵呵,怎么说呢,这要是侯耀文还活着,他能拿大嘴巴抽人你信吗?这也叫说相声的?铁路文工团说唱团随便拉一个捡场的也比他强啊。

以前何云伟曹云金的走红,靠的是相声,吸引的是相声爱好者。现在孟鹤堂秦霄贤走红,靠的是相声吗?吸引的是相声爱好者吗?

以前的何云伟曹云金属于“手工作坊”打磨出来的,孟鹤堂和秦霄贤则是德云社“流水线”造星的结果,流水线上下来的东西,可能论外表光滑程度啊、设计精致感啊都不差,但都属于廉价快消品,成本低销路广能赚钱。只是这些快消品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和相声艺术沾边,这和以前20集电视剧拍5年,现在80集电视剧拍俩月的对比效果是一样的。

孟鹤堂和秦霄贤的走红,也正验证了笔者的一个观点,相声艺术正处于百年低谷。这个低谷不光和相声演员有关,更和观众氛围有关。

冯小刚的有些话不好听,但有道理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