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山中野果成熟了,泡酒很好,去溼平喘,還可解酒保肝,別錯過了

前幾天趕集,路過一水果攤時,一筐筐的橙黃橘綠,一箱箱的紫葡萄、紅蘋果很是誘人。忽然發現有個籃子裏竟然放着一簇一簇棕褐色的拐棗,此刻,有驀然回首,遇到故人之感。

“拐棗,怎麼賣?”我抑制不住內心的驚喜。

“20元一把。”攤主平靜地回答。

“這東西如今很少見了,哪裏出產?”我按捺不住好奇地問。

“這是自已家種的。”攤主依然不緊不慢。

無需稱重,拿起一把付了錢,快活得腳下生風。

回到家,拿出拐棗,掐下一枝,就是那種胖乎乎拐着彎的感覺,塞進嘴裏,嚼了起來,那種熟悉的味道在口腔裏蔓延開來。

拐棗以前很常見,很多村民的房前屋後都有種植,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歲月不斷的流逝,曾經常見的拐棗樹大多都已枯死或被砍伐,因此現在的拐棗樹變得不多見,偶爾初冬時節能在鄉鎮集市上見到。有人買拐棗泡酒,說是對風溼病有改善。打霜之前的拐棗有點點澀,打霜之後的拐棗味道更甜,果肉也更飽滿,特別好喫,拐棗不僅可以直接食用,還可以泡酒、釀酒。

01植物科普

拐棗,又稱萬壽果、枳椇、拐棗兒、雞爪子等,客家話叫桔杻,爲鼠李科枳椇屬高大喬木,因其適應環境能力較強,抗旱,耐寒,又耐較瘠薄的土壤,所以幾乎分佈全國各地,常生長在丘陵山坡、林緣或村道路旁,居民庭院宅旁也常有栽培,但拐棗幼苗生長緩慢,一般要5到6年纔開始掛果。

很多人以爲我們喫的是拐棗果實,其實咱喫的部分並非它的果實,而是它肥厚的果柄,喫它前需要先摘掉“果實”頂端的小黑球也就是種子,剩下的纔是甜蜜的“果實”。拐棗的“果實”,看上去七扭八拐的,不認識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怎麼下嘴,但當你把它放進嘴裏時,就會發現原來這其貌不揚的東西味如棗,甜似蜜。

不過拐棗的味道,要到霜降之後纔好喫。而在我的童年時代,上學路上就有一棵拐棗樹,但總沒有耐心等到霜降,此時便會忍不住和小夥伴們一起爬上拐棗樹上,一把一把的摘下來往嘴裏塞。沒熟透的拐棗常常甜中帶着澀,喫多了有點麻嘴。

02藥用價值

拐棗不僅味道好喫,在其醜陋的外表之下還蘊藏着極高的藥用價值。過去農民常製作拐棗酒,日常飲用能緩解風溼性關節炎,甚至到現在有些農民還在沿用此法。拐棗還能清熱利尿、解酒毒、活血散瘀、去溼平喘、治外傷等,它在古代醫書典籍中也有記載,《本草綱目》稱:“去膈上熱,潤五臟,利大小便,功同蜂蜜”,可見拐棗的藥用功效。

此外,拐棗含有豐富的糖類物質,如葡萄糖、果糖等,因此能夠解酒,以前有村民會專門收集拐棗,說是解酒良藥,如果家裏有人喝醉酒就拿拐棗來解酒,很管用,不僅解酒效果好,還有益於身體健康,現在有解酒保肝口服液、醪立清口服液等中成藥製劑應用於臨牀。

03植物文化

拐棗在我國食用歷史悠久。最早出在《詩經小雅》:“南山有枸,北山有楰,樂只君子,遐不黃耇,樂只君子,保艾爾後。”這裏說的枸就是枳椇,民間不叫枳椇,這個詞太文謅謅了,民間就管它叫拐棗。拐來拐去的,像雞爪子。

還有戰國時期,宋玉曾做了一首風賦,有一句:“枳枸來巢,空穴來風”。意思是因爲枳椇的樹枝彎曲,會吸引鳥兒來築巢,洞穴有空,才引來了風。典故取自古書記載:“枳椇來巢,言其味甘,故飛鳥慕而巢之”。

不過在古代,枳椇經常被作爲敗酒之物,能解酒毒,醒宿醉。因爲枳椇含有較高的糖分,這個功能大概是跟現在醉酒的人去吊葡萄糖一個原理。後來漸漸連枳椇的種子也拿來用作解酒了,《蘇東坡集》中曾有記載用枳椇種子治療陳年喝酒損傷的病例。

《蘇東坡集》裏記載,眉山有個叫揭潁臣的人得了消渴病,“日飲水數鬥,飯量亦倍常,小便頻繁。服消渴藥愈年,疾日甚,自度必死。東坡先生派延蜀醫張肱出診。笑曰:君幾誤死。乃取麝香當門子以酒濡溼,作十許丸,用枳椇子煎湯服之,遂愈”。

也許對很多人而言,拐棗只是一味山間野果,比不上蘋果、香蕉這樣的大宗水果。但拐棗的滋味對我而言,充滿着兒時甘甜的回憶,更是陪伴我童年成長的一種美食,可惜現在也不太容易喫到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