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歷史上,每個中原王朝,似乎都有一個異族作爲百年的心腹之患,比如唐朝於吐蕃,宋朝於金遼,明朝於蒙古,而漢朝最重要的邊患,當然是位於北方的匈奴。

實際上,早在戰國後期,匈奴對於趙秦韓等國家,就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迫於匈奴廣大的領地和強大的機動力,始終無法將其剷除,三國只能修連長城加以抵禦,而到了秦始皇期間,在用30萬軍隊驅逐匈奴於邊境之後,同樣也只能以十分被動的姿態來進行防禦。

到了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結果在白山差點連小命都送掉,一直到漢武帝期間,培養出了大量精銳騎兵,主動出擊,才真正讓匈奴元氣大失,不過在此之後,匈奴一部分遠遁,另外一部分則在漢朝邊境稱臣居住下來。不過值得關注的是,漢朝和匈奴發生了無數場大大小小的戰役,期間少不了有人被俘虜

比如在《漢書》中提到的蘇武,儘管他從始至終並沒有屈服,但是依然迎娶了匈奴女子作爲妻子,還生下了一名叫做“蘇通國”的兒子,還被皇帝封了官:“後通國隨使者至,上以爲郎”。

除去蘇武之外,兩名曾經的漢將,李廣利和李陵,以及李緒、衛律等漢朝官員侍從,最終都在匈奴娶妻生子,這難免讓人感到好奇,爲何匈奴抓漢俘不殺,反而賜其當地女子?就讓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爲“優待俘虜”的政策,在雙方交戰期間,漢匈兩國,實際上都以優待對方作爲籠絡人心的表現,比如漢武帝,就曾經將前來投降的渾邪王兩萬多人,安置在北地抵禦敵軍,並將其封爲漯陰侯,邑萬戶,而對於漢朝的降將,匈奴自然也會珍惜,多加厚待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第二個原因,便是因爲人口,在亂世之中,人口自然是最爲寶貴的資源,接連的戰亂,匈奴顯然比漢朝人所受到的打擊和損失更重,自然也需要不惜一切代價俘獲人口,實際上,昔日匈奴入侵,也有帶走大量人口的記錄,比如東漢末期的蔡邕之女,就被左賢王劫掠到了塞北。相比之下,中原也會因爲人口資源進行調整,比如魏晉時期,掌權的司馬昭就開放邊關,讓匈奴進入中原生活,擴充稅收和武力。

第三個,自然是源自於技術了,漢武帝時期,頒佈下了十分嚴厲的法令吧:“胡市,吏民不得持兵器及鐵出關,敢犯者棄市!” 匈奴雖然勇猛,不過武器始終要弱上一頭,在這種文化隔絕的基礎上,也難以從中原得到發展,聯姻對於他們來說,也有利於引入先進的管理思想以及技術文化。

那麼匈奴這麼做,是否有效果呢?實際上答案同樣是肯定的,多年後才知我們上當了,公元2世紀,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代,作爲漢匈和親的結果,劉淵趁着西晉八王之亂,趁機入侵,建立了漢趙,而在東漢百年的蟄伏之中,他們科技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爲佔據中原而打下了雄厚的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