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近代每次“大疫”中,都有神奇的“中藥”蹤影。從1988年上海爆發甲型肝炎,到2003年非典,板藍根一度被稱“神藥”,“挽救”了“衆生”。今年新冠疫情,板藍根再度成爲世界矚目的焦點。

而生產板藍根的便是揚子江藥業,其在中藥領域中已然佔據了一席之地,其背後創始人便是徐鏡人,堪稱中國醫藥大王

從小作坊做起

1944年,徐鏡人出生於江蘇泰州,早年間曾在部隊服役。後來從部隊退役後,被分配到了泰興縣口岸儀表廠工作。

不過,徐鏡人卻不安於穩定的“鐵飯碗”工作,在1971年時,他選擇了辭職下海,幾個人、幾口缸,創建了一個小作坊式的製藥廠,而這就是揚子江藥業的前身。

後來,徐鏡人爲了藥廠能有更好的發展,還曾前往安陽製藥廠學習,學成歸來後,經過苦心鑽研,也便有了板藍根顆粒。製藥廠慢慢變得有模有樣。

然而任何一個企業的成長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徐鏡人的製藥廠也不例外,1981年,國家整頓混亂的醫藥行業,出臺政策取消鎮辦製藥廠。一個縣只能保留一個藥廠,沒有規模的藥廠實行關停並轉。徐鏡人的製藥廠面臨關廠的危機。

不過幸運的是,當時徐鏡人生產的板藍根在揚州已經小有名氣,據悉,當時的揚州市委書記,因爲喝過“板藍根”,十分認可這款治感冒“很靈通”的中藥,於是叮囑必須保住“板藍根”製藥廠。

因此,製藥廠轉併到縣辦,改頭換面成“泰興藥廠口岸車間”,從而得以保留。看來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的。

此後,爲了推動製藥廠的進一步發展,徐鏡人不僅引進了一批中國藥科大學的畢業生。還增加了許多現代化的設備。1985年的時候,該製藥廠年產值達到1600萬,獲批自立門戶,自此更名爲揚子江藥業。

醫藥大王

1988年的一場災難,給了“揚子江”火遍全國的機會,讓全國人民都記住了板藍根。

這一年,上海爆發了頗爲嚴重的甲型肝炎,據公開顯示的數據有30萬患者。而此時,板藍根成了“救火神器”被一搶而空。揚子江製藥廠接到通知:上海申請支援近400萬包板藍根。

但彼時,廠裏板藍根乾產量僅爲每月5萬包。於是,徐鏡人帶頭不休息,天天都加班加點,最終在兩個月內生產完成385萬袋板藍根送到上海,解了上海的燃眉之急。

而從此“揚子江製藥”印在了人們的心裏,“板藍根”在一夜之間也火遍全國,這一年,揚子江藥業也實現了產值過億。徐鏡人也被封爲板藍根大王。

此後,徐鏡人不斷探究,四處拜訪國內的老中醫,向他們請教尋求合作,並不斷引入更爲先進的現代科技,推出了多款各具功效的藥品。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如今的揚子江藥業已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作坊,一步一步發展成爲集科、工、貿一體化的國家大型醫藥帝國,成爲勵志的典範。

此外,揚子江在銷售收入和利潤方面一直是製藥業的冠軍,據相關數據顯示,揚子江藥業在2019年時的營收就達到了1000多億,在今年揚子江藥業的市值更是達到了1450億。而作爲揚子江藥業董事長的徐鏡人,身家也已有470億。

堅持不上市

現在許多人創業的目的,不是爲了辦公司賺錢,而是爲了上市圈錢。的確,融資能爲企業贏得更快的發展。

而徐鏡人一直遵循不合資,不負債,不上市,不兼併,不接受風險投資,不搞多元化的徐氏智慧。他認爲,“公司上市後可能發生資金鍊斷裂的情況,因此,揚子江藥業成立至今,公司營收雖已突破千億,但卻仍然堅持不上市。

看似保守,其實也是打造百年基業的大智慧,其目的就是踏踏實實做企業,即使遇上了經濟成長波峯的冰點,也都能泰然處之。

而如今76歲的徐鏡人不僅位列2019年福布斯中國榜的第99位,而且仍在楊子江藥業的董事長職位上堅守,他的兒子徐浩宇已是公司副董事。

但徐浩宇與“老爸”不上市的觀念不太認同。不知道,未來楊子江集團能否在二代掌門人手中,繼續輝煌,會不會走上市之路?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