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迅速率东北军入关,遭到了社会各界的不满,张学良四弟张学思,在公共场合接连遭到他人质问:“为何下令不抵抗?为何将国土拱手送与日寇?为何弃东北父老兄妹而不顾?为何不念杀父之仇?为何不顾误国之羞、失土之恨?

01‍

甲午海战之后,辽西地带形成管理真空区,官府形同虚设,难民遍地,响马横行。此时的张作霖在其岳父赵占元的协助下,建立起了大团,拥有二十多人的队伍,负责周边几个村子的治安活动。

乱世年代,虽然说是负责村子的治安,实际上和响马只有一个有头衔和没头衔的区别。绝大多数是以治安为名,行苟且之事。守规矩是张作霖很重要的一个特质,虽然有些土匪作风,但在自己负责区域内遵章守纪,维护治安,这几个村子匪乱就被遏制。加上乡村人家的大肆称赞传播,张作霖的地盘也就越来越大。

1902年,辽西地区治安逐渐好转,张作霖手中的武装组织也就失去了价值。一般来说此时卸甲归田,远离朝堂将会是最好的选择。但手中人数过多,一旦遣散,散兵游勇又将成为新的威胁。为了给自己手中的人谋一口饭吃,张作霖试想将地方性武装编入建制,一并交给地方。

此想法得到了地方乡绅的赞同,乡绅向曾韫推荐张作霖。曾韫对张作霖这一行为大加赞赏,而张作霖则以弟子相称,行叩拜之礼。张作霖是有野心的,他早先已经深知民间武装不是长久之计,不是被剿灭便是内部矛盾爆发,他早就想“从良”被官方收编,成为一支有“身份”的部队。凭借着这层与曾韫的师徒关系,顺利获得师父的帮助,整理手下武装,准备整编。1902年,张作霖收拢手中一百多的队伍,将辽西剩余的一小股响马收拢,拉了二百五十人的队伍,将队伍组织到新民接受点编,成立了新民府巡警前路游击马队,张作霖任副营长。次年巡警前路游击马队与巡捕队合并,张作霖则成了营长,这便是东北军的前身。就这样,从民团武装的小头目,摇身一变成为了政府军官。

随后日俄战争在东北爆发,两个帝国在东北大地展开大规模行动,清王朝竟然将辽西以东设立战区,以西则设立中立区。濒临破碎的清政府一纸公告,便将辽西地区送上了火场。

日俄两国,哪会管你的中立区还是战区,打到哪,哪的民众不是死就是逃。张作霖便一支五百人的队伍看都不够看,便采取观望措施。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张作霖部队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壮大,扩编为三个营。在日俄两大帝国中周旋,虽然总体上无力回天,但处理得也相对妥当。

盛名在外的张作霖,得到了新民府知府的赏识。1906年新民府知府沈金銮下令,将张作霖的部队扩编为五个营,张作霖也就顺势成为了团长。之后的张作霖便是肃清辽西响马,一路高歌猛进。一直到辛亥革命的爆发。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张作霖出任27师师长;袁世凯宣布称帝,张作霖被封为子爵;随后一路平步青云成为奉天省长、督军。1918年张作霖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在日军与政府之间周旋,成功控制黑、吉、辽三省,张作霖的东北军也正式成型。02‍

虽然张作霖重视教育是伪史,但张作霖掌管东北期间教育发展并不落后。张作霖掌控东北期间,教育经费占总支出仅仅3%,而军费支出达到76%。这是一个极具争议化的数据对比,虽然与民国15%的支出占比相距甚远。但与其他派系军阀的教育支出相比,还是略强的。

1923年筹建东北大学,为东北军工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从时间轴来看,这种影响甚至持续到了建国以后,直到现在东北也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虽然说苏联援建有一部分影响,但基础还是张作霖时期打下的。

创办讲武堂,张作霖的经典粗口:”妈了个巴子”就是在创办的讲武堂演讲中被记录,虽然对普通高等教育不太感冒,但对于讲武堂的十分热衷,以至于奉系将领绝大部分都是东北讲武堂出身。

大字不认几个,成天张嘴就是“妈了个巴子”的张作霖,对教育不感兴趣,但对机枪大炮就是天生就热爱。因此东北的工业发展也是以军工为主,张作霖把持东北期间,东三省是中国当时经济最为活跃,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军工业,简直是碾压民国政府的存在。借着工业的光,张作霖统帅的四十万大军,装备面对进入帝国主义的日本也毫不逊色。

柳条湖事件之前,东三省兵工厂规模和产量都已经走到了国军的前面。兵工厂占地超过3200亩,投入资金3亿银元(民国初期一个银元相当于现在250-300元人民币)。军工人员高达25000人,八个分厂、四个办事处、兵工学校、兵工医院都涵括在内。拥有制造机械上万台,数十位来自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外国高级技术人员。从英法等国购买军工生产设备,建立起与英法等国同级别的军工厂,三年内东北钢铁产量就已经达到日本的40%。这些全部是作为军工企业的辅助机构。

兵工厂拥有同时能够月产1200万发子弹,4000支步枪,40挺轻机枪,100挺重机枪的能力。也拥有日本的山炮、奥地利的榴弹炮,日本加农炮等数十种火炮生产能力,对比同时期的红军部队人手一支枪都难以做到。

东三省兵工厂虽说是军工企业,但在其带动之下,东北一系列民间工厂也相继建立,仅仅依附于兵工厂的工业企业就高达600家,还生产制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辆自行生产的汽车——民生牌七五型载重汽车,准备批量生产期间九一八事变爆发,此计划就尚未实施就已经流产。

除一流的军工厂,东北凭借富饶的黑土地,粮食产量仅靠东三省就已经达到亚洲第一,大豆产量占到了世界的70%,东北三千五百万人口,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基本没有挨饿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全国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屈指可数。甚至日本考察团到到东北考察,还明确表示如果东北属于日本,那么还会请天皇迁都沈阳。03‍‍

历史对张学良早已有了定论,但很奇怪的一点在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之时,手握精兵强将能与日军打的有来有回,为何采用了不抵抗政策,不费一枪一弹便将东北军全部撤回关内,由此社会舆论也对张学良手中的东北军口诛笔伐。虽然这个大黑锅扣在张学良头上毫无毛病,但张学良也有自己的考量。

皇姑屯事件中,张作霖被炸身亡。此时的张学良已经感受到了日军的变本加厉,作为一支非国家掌控军队,即使东北军有能力与日本人大的你来我往,但依旧耗不起长期消耗。一支军队保家卫国为使命,但作为军阀来说,保留自身的实力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不想被日军围而歼之,张学良也只能找一条大腿抱着,而这条大腿就是国军。

换一个角度来讲,张学良撤军关内也是出于兵权的考量。查遍资料,也没有发现没有任何的让张学良撤军关内的指令。反而蒋更愿意看到东北军与日军拼个你死我活,这样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东北地区拿下。按照江湖说法,将张学良调是为了攘外必先安内,国民党关内的军力完全可以胜任安内的工作,因此这个说法是靠不住脚的,蒋肯定明白如果下令撤退,他自己也将被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张学良晚年时候回忆时也说道:“中央下令不要撤退,但是我对日本人的目的错误估计,认为这只是一次小规模的冲突。”张学良自己承认了东三省丢失是他的错,以至于在张晚年的时候,好几次有人请他回东北都不愿意回去,不敢面对东北百姓。

最后张学良发现日本人的野心不仅仅是几场小规模的冲突。而东北军20万人,虽然凭借着多年来的发展能够撑一段时间。但对于军阀来说,有枪有兵才拥有话语权,如果和日本人血拼,那也就意味着自己将彻底失去对东北和东北军的控制权。

站在军阀的角度上来讲,张学良此举完全是为了自身着想,而国民党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两方面原因综合导致张学良撤军关内,不过站在民族大义面前,张学良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罪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