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迅速率東北軍入關,遭到了社會各界的不滿,張學良四弟張學思,在公共場合接連遭到他人質問:“爲何下令不抵抗?爲何將國土拱手送與日寇?爲何棄東北父老兄妹而不顧?爲何不念殺父之仇?爲何不顧誤國之羞、失土之恨?

01‍

甲午海戰之後,遼西地帶形成管理真空區,官府形同虛設,難民遍地,響馬橫行。此時的張作霖在其岳父趙佔元的協助下,建立起了大團,擁有二十多人的隊伍,負責周邊幾個村子的治安活動。

亂世年代,雖然說是負責村子的治安,實際上和響馬只有一個有頭銜和沒頭銜的區別。絕大多數是以治安爲名,行苟且之事。守規矩是張作霖很重要的一個特質,雖然有些土匪作風,但在自己負責區域內遵章守紀,維護治安,這幾個村子匪亂就被遏制。加上鄉村人家的大肆稱讚傳播,張作霖的地盤也就越來越大。

1902年,遼西地區治安逐漸好轉,張作霖手中的武裝組織也就失去了價值。一般來說此時卸甲歸田,遠離朝堂將會是最好的選擇。但手中人數過多,一旦遣散,散兵遊勇又將成爲新的威脅。爲了給自己手中的人謀一口飯喫,張作霖試想將地方性武裝編入建制,一併交給地方。

此想法得到了地方鄉紳的贊同,鄉紳向曾韞推薦張作霖。曾韞對張作霖這一行爲大加讚賞,而張作霖則以弟子相稱,行叩拜之禮。張作霖是有野心的,他早先已經深知民間武裝不是長久之計,不是被剿滅便是內部矛盾爆發,他早就想“從良”被官方收編,成爲一支有“身份”的部隊。憑藉着這層與曾韞的師徒關係,順利獲得師父的幫助,整理手下武裝,準備整編。1902年,張作霖收攏手中一百多的隊伍,將遼西剩餘的一小股響馬收攏,拉了二百五十人的隊伍,將隊伍組織到新民接受點編,成立了新民府巡警前路遊擊馬隊,張作霖任副營長。次年巡警前路遊擊馬隊與巡捕隊合併,張作霖則成了營長,這便是東北軍的前身。就這樣,從民團武裝的小頭目,搖身一變成爲了政府軍官。

隨後日俄戰爭在東北爆發,兩個帝國在東北大地展開大規模行動,清王朝竟然將遼西以東設立戰區,以西則設立中立區。瀕臨破碎的清政府一紙公告,便將遼西地區送上了火場。

日俄兩國,哪會管你的中立區還是戰區,打到哪,哪的民衆不是死就是逃。張作霖便一支五百人的隊伍看都不夠看,便採取觀望措施。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後,張作霖部隊不但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壯大,擴編爲三個營。在日俄兩大帝國中周旋,雖然總體上無力迴天,但處理得也相對妥當。

盛名在外的張作霖,得到了新民府知府的賞識。1906年新民府知府沈金鑾下令,將張作霖的部隊擴編爲五個營,張作霖也就順勢成爲了團長。之後的張作霖便是肅清遼西響馬,一路高歌猛進。一直到辛亥革命的爆發。

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張作霖出任27師師長;袁世凱宣佈稱帝,張作霖被封爲子爵;隨後一路平步青雲成爲奉天省長、督軍。1918年張作霖被任命爲東三省巡閱使,在日軍與政府之間周旋,成功控制黑、吉、遼三省,張作霖的東北軍也正式成型。02‍

雖然張作霖重視教育是僞史,但張作霖掌管東北期間教育發展並不落後。張作霖掌控東北期間,教育經費佔總支出僅僅3%,而軍費支出達到76%。這是一個極具爭議化的數據對比,雖然與民國15%的支出佔比相距甚遠。但與其他派系軍閥的教育支出相比,還是略強的。

1923年籌建東北大學,爲東北軍工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從時間軸來看,這種影響甚至持續到了建國以後,直到現在東北也是我國的重工業基地。雖然說蘇聯援建有一部分影響,但基礎還是張作霖時期打下的。

創辦講武堂,張作霖的經典粗口:”媽了個巴子”就是在創辦的講武堂演講中被記錄,雖然對普通高等教育不太感冒,但對於講武堂的十分熱衷,以至於奉系將領絕大部分都是東北講武堂出身。

大字不認幾個,成天張嘴就是“媽了個巴子”的張作霖,對教育不感興趣,但對機槍大炮就是天生就熱愛。因此東北的工業發展也是以軍工爲主,張作霖把持東北期間,東三省是中國當時經濟最爲活躍,工業最爲發達的地區之一。尤其是軍工業,簡直是碾壓民國政府的存在。藉着工業的光,張作霖統帥的四十萬大軍,裝備面對進入帝國主義的日本也毫不遜色。

柳條湖事件之前,東三省兵工廠規模和產量都已經走到了國軍的前面。兵工廠佔地超過3200畝,投入資金3億銀元(民國初期一個銀元相當於現在250-300元人民幣)。軍工人員高達25000人,八個分廠、四個辦事處、兵工學校、兵工醫院都涵括在內。擁有製造機械上萬臺,數十位來自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外國高級技術人員。從英法等國購買軍工生產設備,建立起與英法等國同級別的軍工廠,三年內東北鋼鐵產量就已經達到日本的40%。這些全部是作爲軍工企業的輔助機構。

兵工廠擁有同時能夠月產1200萬發子彈,4000支步槍,40挺輕機槍,100挺重機槍的能力。也擁有日本的山炮、奧地利的榴彈炮,日本加農炮等數十種火炮生產能力,對比同時期的紅軍部隊人手一支槍都難以做到。

東三省兵工廠雖說是軍工企業,但在其帶動之下,東北一系列民間工廠也相繼建立,僅僅依附於兵工廠的工業企業就高達600家,還生產製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輛自行生產的汽車——民生牌七五型載重汽車,準備批量生產期間九一八事變爆發,此計劃就尚未實施就已經流產。

除一流的軍工廠,東北憑藉富饒的黑土地,糧食產量僅靠東三省就已經達到亞洲第一,大豆產量佔到了世界的70%,東北三千五百萬人口,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基本沒有捱餓的,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全國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屈指可數。甚至日本考察團到到東北考察,還明確表示如果東北屬於日本,那麼還會請天皇遷都瀋陽。03‍‍

歷史對張學良早已有了定論,但很奇怪的一點在於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之時,手握精兵強將能與日軍打的有來有回,爲何採用了不抵抗政策,不費一槍一彈便將東北軍全部撤回關內,由此社會輿論也對張學良手中的東北軍口誅筆伐。雖然這個大黑鍋扣在張學良頭上毫無毛病,但張學良也有自己的考量。

皇姑屯事件中,張作霖被炸身亡。此時的張學良已經感受到了日軍的變本加厲,作爲一支非國家掌控軍隊,即使東北軍有能力與日本人大的你來我往,但依舊耗不起長期消耗。一支軍隊保家衛國爲使命,但作爲軍閥來說,保留自身的實力是最好的選擇。如果不想被日軍圍而殲之,張學良也只能找一條大腿抱着,而這條大腿就是國軍。

換一個角度來講,張學良撤軍關內也是出於兵權的考量。查遍資料,也沒有發現沒有任何的讓張學良撤軍關內的指令。反而蔣更願意看到東北軍與日軍拼個你死我活,這樣便可以輕而易舉地將東北地區拿下。按照江湖說法,將張學良調是爲了攘外必先安內,國民黨關內的軍力完全可以勝任安內的工作,因此這個說法是靠不住腳的,蔣肯定明白如果下令撤退,他自己也將被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張學良晚年時候回憶時也說道:“中央下令不要撤退,但是我對日本人的目的錯誤估計,認爲這只是一次小規模的衝突。”張學良自己承認了東三省丟失是他的錯,以至於在張晚年的時候,好幾次有人請他回東北都不願意回去,不敢面對東北百姓。

最後張學良發現日本人的野心不僅僅是幾場小規模的衝突。而東北軍20萬人,雖然憑藉着多年來的發展能夠撐一段時間。但對於軍閥來說,有槍有兵才擁有話語權,如果和日本人血拼,那也就意味着自己將徹底失去對東北和東北軍的控制權。

站在軍閥的角度上來講,張學良此舉完全是爲了自身着想,而國民黨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兩方面原因綜合導致張學良撤軍關內,不過站在民族大義面前,張學良確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罪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