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五代十國裏,找出一個"爲他人做嫁衣"做的最好的當屬楊吳。因爲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的透徹,要想透徹就得從裏到外都是爲別人做的。

所謂的楊吳也被稱爲南吳,是唐末藩鎮割據中的一個,在朱溫還沒有滅唐之前,南吳太祖楊行密就已經鞏固了江淮這片土地,其被封吳王后,這裏徹底成爲一個王國。

既然是從裏到外都是爲別人做嫁衣,那咱們先看對外。楊吳恰好位於北方中原正朔也就是五代的南邊,十國中有五國圍着它分佈。由於地形因素,楊吳成爲了中原進攻南方各勢力的要衝,打不下這裏,或者不經楊吳同意,是很難實現繞過它先吞併別的王國的。所以才使得諸如閩國、南漢等這些本身兵力並不雄厚,但依然能進入十國之列,並存在相當長時間的政權得以生存。但十國中楊吳消失的太早,人家還都好好的它就沒了,所以說地理位置決定了對外它是在爲別人做嫁衣。

對內也是一樣,這就涉及到爲何楊吳那麼早就消失了。楊行密去世之前,把位置傳給了他認爲最不適合接班的長子楊渥。之所以覺得楊渥不行還要傳給他,是因爲楊行密的其他兒子年齡還都太小,楊行密生怕主幼國疑丟了江山。由於楊渥是個非常貪玩兒的人,楊行密給他安排了兩個託孤大臣,一個是張顥、一個是徐溫,後者恰是消滅楊吳政權的關鍵人物。

如果楊渥僅僅是貪玩兒也不至於;如果他的年輕親信們不去招惹和欺壓託孤老臣也不至於;如果楊渥既貪玩兒又縱容親信欺壓老臣,兩個託孤大臣沒有廢立之心也不至於。恰巧這三條他們都佔了,公元907年也就是朱溫滅大唐的那一年,張顥和徐溫聯合發動兵變殺死了只有二十三歲的楊渥,另立了他的二弟楊隆演爲帝。楊隆演只做了一年的吳王,就被徐溫欺負的得了憂鬱症,隨後在鬱悶中去世,徐溫又擁立楊行密的第四個兒子楊溥,也就到了最後一任吳王了。

當年殺完楊渥的時候,徐溫就已經派人刺殺了另一個託孤大臣張顥,到楊溥繼位時大權已經全都落到了徐溫和其養子徐知誥父子倆身上了。公元927年楊溥在徐溫的擁立下稱了帝,之所以徐溫立一個不行再立一個,而且擁其爲帝,就是爲了將來自己家直接拿"現成的",畢竟稱帝就意味着與中原正朔決裂,可能會面臨關於正統性的討伐。徐溫把這些名頭全都一股腦兒加在楊溥這個傀儡頭上,等到徐溫去世後,楊溥不得不乖乖的"禪位"給其養子徐知誥。

既然是徐溫的養子,那麼徐知誥本來有自己的姓氏,他姓李,接過楊溥的皇帝位後改名李昪,改國號爲南唐,他就是南唐先主,後主李煜的爺爺。

你看,自從楊行密死後,幾個兒子完全被徐溫玩弄於股掌間,最後還是爲南唐做了嫁衣。公元938年,也就是李昪登基的第二年,楊溥就去世了,楊吳這個政權從內到外消失的無影無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