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青林口古鎮依山傍水而築,根據古鎮研究者鄧良朝老先生介紹昔日青林口古鎮上的衆多明清風格青瓦房,或依山、或臨江而建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它們大都門面狹小、廳堂幽深家家戶戶門前都植有闊葉梧桐,形如華蓋,和周遭蒼松翠柏相得益彰,以至於偌大一個古鎮“只見青山不見場”故名“青林口”。

青林口有“四絕”,高抬戲、燒火龍、豆腐宴和白花桃其中高抬戲是“四絕”中最大的亮點

非遺名片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青林口高抬戲)

項目序號:994 編號:x-87 類別:民俗 級別:國家級 批次:第二批 地區和單位:四川省江油市

青林口高抬戲源於漢代百戲,定型於明清時期,據傳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由閩粵地區移民從嶺南帶入江油,一經引入,便在青林口落地生根,迄今已有200多年曆史。

青林口高抬戲每到表演時,十里八鄉,觀者如潮。爲了使觀衆有更好的觀賞體驗,青林口高抬戲把戲劇造型與民間綁紮工藝巧妙地結合了起來。把家喻戶曉的傳統戲段子置於巡遊狀態,使之成爲一種“戲動人不動”的羣衆文化活動樣式,給稍遠處羣衆也提供了看戲的機會,具有“人不看戲、戲看人”的效果。

據青林口高抬戲傳人鄧均朝先生的介紹,青林口高抬戲是羣衆文化活動的體現。綁紮術則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在一張厚實的方桌正中,豎起一根中間曲折的鐵杵將一對童男童女扶上去,固定於鐵杵上,巧妙地將鐵杵下半截隱藏於袍服裏,這樣一臺看起來高低錯落有致,飄飄欲仙的“高抬戲”就算搭建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青林口高抬戲巡遊一律由人工捧抬,每次連續工作時間都不低於八小時演員尤其辛苦。一旦綁紮完畢,經常是好幾個小時不能動彈巡遊過程中,不能喝水、喫東西。所以一般都只挑選強健的未成年兒童來扮演戲中的角色

青林口高抬戲中的人物造型,基本上採用了民間傳統年畫的構圖方式即:“男角”在下,“女角”在上“女角”站立於“男角”所持的道具頂端,整體造型十分誇張。

高抬戲造型演繹的都是經典川劇摺子戲,《秋江》《踏傘》《打雁》《白蛇傳》《西遊記》等當青林口高抬戲正式巡演時,通常還會以獅舞開道、龍舞殿後,並要鑼、鼓、嗩吶等器樂伴奏極力渲染氣氛。相較於傳統戲劇,青林口高抬戲具有較強的視覺衝擊和浪漫色彩

隨着時代的進步,農村經濟形勢的好轉,人民羣衆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期待現在,人們利用現代化的錄、播音手段將各個戲劇片段分別配上唱腔或音樂伴奏沿途播放,使“青林口高抬戲”這門古老的藝術顯得更加立體、生動、鮮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