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悦交车”四个红色大字就挂在4S店的沿街墙上,但喜悦并没有降临福建泉州陈女士身上,她花19万余元买的“雅阁”新车被疑“问题车”,躺在4S店仓库已经一个多月。

今年50岁的陈女士是家商店营业员,月入2000多元。她是为儿子买车的,买的是2020款黑色全新雅阁1.5T自动(精英版),汽车销售商是位于泉州鲤城区南环路的广汽本田新鑫店。她指称,新车发动机支架大螺丝、装置水箱的螺丝均有被人为拧动的明显痕迹,电路“线束”也被拉扯过,她因此要求退款被拒。

陈女士的黑色雅阁新车至今仍放在4S店

4S店没给合同也没给正式发票

位于泉州鲤城南环路的4S店

10月6日,陈女士与泉州广汽本田新鑫店签订2020款黑色全新雅阁1.5T自动(精英版)国六购车合同,购车款总计19.4万元,包含裸车价、车辆购置税、保险、代办费、上牌服务费等全部费用。至22日,陈女士付清全部购车款,包括建行24期车贷7.5万元、保险款5167.91元,23日办理上牌手续。

陈女士最初的疑惑来自4S店竟不给她一份购车合同留存,接待她的销售小蒋回应称“合同贷款要用”。由于是第一次买车,在接下来的流程中,毫无经验的陈女士跟着4S店的要求走,在4S店刷卡支付4900元订车款、108933元购车款,均拿不到正式税务发票,给她的是“广物汽贸”的“收款明细收据”和POS机刷卡交易凭条。

10月22日,陈女士付完购车款就突然被要求去仓库看车。这次看车,又让陈女士产生困惑,车上落满厚厚的灰尘,“并不像销售员说的21日刚到,像是放了很久”。一位穿广汽工作服、戴着眼镜的男办事人员,引导她拍下挡风玻璃下的车架号,说是全新车,保证没有后顾之忧,也未打开车门、引擎盖让她看。

提车发现三问题让她疑窦丛生

有了这次“看”车经历,11月9日上午,陈女士按约提车时特意邀请了“懂车”的朋友同行。结果,他们当场发现这辆车三个问题:汽车发动机支架两个大螺丝存在人为拧动痕迹,且用来证明出厂后未动过螺丝的“点漆”不全,螺帽表面油漆破损;装置水箱螺丝有拧动划痕;连接驾驶室的电路“线束”被拉扯变形。

陈女士车发动机支架大螺丝被指拧花

另一家4S店同款车同部位螺丝正常,“点漆”清晰

陈女士车“线束”疑被拉扯过

同一家店雅阁车“线束”工整

销售员小蒋无法解答疑点,请来4S店销售主管及售后经理。售后经理解释说,车出厂后,因为螺丝没有拧紧,4S店在检查加固时才留下痕迹。陈女士当场质问:“出厂的产品应该要合格才能发货到各4S店销售,为什么还要让你们4S店再次加固?”

陈女士和家人疑窦丛生,要求打开旁边一辆白色雅阁车引擎盖进行比对,结果未发现陈女士车一样的问题,螺丝正常。陈女士称,她的车存在严重问题,是“问题车”,她拒绝提车。销售员及售后经理当场表示,将请相关检测人员检测,会给陈女士提供相应的检测报告。

多位资深师傅称“螺丝被松过”

一个月过去,陈女士没有等来检测报告,却在交涉过程中得到多个版本的说法。4S店最初称是4S店检查加固螺丝,接着又说螺丝是厂家加固,尔后又称螺丝是4S店加固的,质量没有问题,最后给出的说法是,“他们店的车都是这样的情况,属于正常现象”。

4S店的说法如此反复,陈女士一行便到广汽本田在泉州的另一家店查看同款雅阁车,但未发现同样问题。

导报记者拿着陈女士一行拍摄的照片,向两家汽修厂的多位资深维修师傅请教,得到的说法均为“螺丝是被松过的”。他们表示,正常情况下,原厂出厂的车,锁螺丝有固定的“扭力”,不会出现全新的车螺丝松动的情况。新车如果出现的是小问题,一般不需要动到动力支架大螺丝。因此,他们推测,陈女士的车,可能是出厂时就有缺陷,也可能是运输途中出现碰撞,也存在原车配件被偷换或组装车的可能,具体是哪种情况需要现场查验、检测才能判定。综合电路“线束”不工整、“点漆”不全等情况,初步推测这辆车存在问题。

陈女士车装置水箱前螺丝有拧花痕迹

陈女士车发动机支架大螺丝特写

销售负责人不知“雅阁”水箱在何处

12月9日,导报记者以“朋友”身份随同陈女士前往4S店了解情况。自称新鑫店销售负责人的陈先生表示,他已把照片发给厂家,厂家技术科的领导告诉他,螺丝上的拧动痕迹是装配过程中留下的正常痕迹,所有雅阁车上都有,不同的是痕迹有深有浅。至于螺丝上的“点漆”标记,不同班组做的标记不一样。

导报记者就此提问,陈女士到其他店看到的同款车,螺丝并无异常,怎么解释?“点漆”标记可以不一样,但模糊不清、不全,何解?原厂车的电路“线束”为何不工整?陈先生表示,他不太懂,但是店里卖的车都一样,没有质量问题,陈女士可以请第三方机构检测。

在导报记者的要求下,陈先生打开了陈女士车引擎盖,当记者询问装置水箱的螺丝在哪个部位时,陈先生说,他不是那么专业,不知道在哪里。倒是陈女士有了新发现,上次看到的问题“线束”,明显被人整理过了。

鲤城区浮桥市场监督管理所接到陈女士投拆后,于11月17日组织双方调解,但“双方意见分歧较大,未能达成协议”,终止调解,建议消费者提起诉讼。尽管如此,导报记者注意到,这辆存在质量争议的车,未被采取任何封存措施。

海峡导报记者 周小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