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夜酱关注长夜酱,为您带来更多精彩!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悲剧毋庸置疑,两个丈夫都死得早、被婆婆强制改嫁坏了名声、孩子阿毛被狼吞食、做工被鲁四老爷和四婶所嫌弃、最终成为流浪在鲁镇的乞丐,碗里竟没有一分钱……

所有的不幸都发生在祥林嫂的身上,感受不到鲁镇人民的一丝一毫同情与温暖,反倒是成为他人打趣的资本。在阖家团圆的旧历年年底,祥林嫂选择了死亡,似乎抱着希望能在新年到来之际与死去的家人重逢。

祥林嫂的悲剧只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典型,在封建社会像祥林嫂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受封建思想的迫害,受腐朽思想侵蚀的人冷眼旁观。

但除了归咎于外部环境的影响,祥林嫂的悲剧与她个人的特征也是紧密相连的。祥林嫂的三个典型特征,也是推动她走向悲剧不可缺少的原因。

一、无边界的付出

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二十六七岁,不爱说话,但做工没有丝毫懈怠,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这是鲁镇人对她的评价。以至于在第二次祥林嫂重回鲁四老爷家的时候,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就觉得她手脚没有先前一样灵活……

祥林嫂没有边界的付出给后来的自己挖了坑,也让鲁四老爷和四婶似乎没有一丝包容可言。

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感情中一方对另一方的无私付出被当成了理所应当;职场上与别人拿着同一份薪水,因为态度认真,却被要求做更多的任务、收拾别人的烂摊子;人际交往中忽然拒绝的帮助却成为了朋友指责的理由……

有多少人像祥林嫂一样,因为对人对事没有边界的付出,竟然在“有边界”的时候变成自己的过错,逐渐活成了自己讨厌、别人也讨厌的“烂好人”

二、逆来顺受

从被婆婆从鲁四老爷家绑回去强迫嫁到山里,到与贺老六洞房之夜的妥协、生了个儿子,从贺老六和儿子死后自己只身一人被大伯赶出屋子,到重回鲁四老爷家被柳妈嘲弄、被全镇的人厌弃,祥林嫂的在承受苦难的同时,还要承受鲁镇人的嫌弃与鄙夷。

毫无疑问,祥林嫂的悲剧与她本身的逆来顺受也不无关系,倘若从一开始就坚决反抗与不顺从,生活可能又是一番境地。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的少年,在现今的生活中早已经被磨去了棱角,面对领导压榨的忍耐与顺从,面对小富小贵的嘲弄而低声下气,喝下了生活所有的苦楚,一夜醒来又只能是“元气满满”

生活让许多平凡的普通人活成了“祥林嫂”,似乎他们并没有更好的选择。没有一定的实力与地位,自然要降低几分脾气与身段,问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都说是“为了生活”。

三、自怨自艾、口无遮拦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反复地向人说着她悲惨的故事,只可惜她的悲伤被人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变成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祥林嫂的口中一直在抱怨,从不知怎么将生活向前看。

因为她的口无遮拦,自己与贺老六洞房的事遭到别人打趣。不论是改嫁还是狼吃了孩子,她亲手将自己身上最深的伤口扒开,起初或许还能换来怜悯,到后来也只剩下旁人无情地打趣与冷血的面容。

生活中自怨自艾的人太多了,总会将自己的过失、失败感叹成时运不济,不曾想过自己为什么犯错、下一次该如何改进,一次次将“自我安慰”演绎到极致,只待将来不断摔倒、不断在原地挣扎……

也还有些人傻得不得了,职场上有人不分亲近远疏,与他人掏心掏肺,结果被人反踩一脚,踏着自己的身体奔向远大的前途;生活中,有人诉说了自己不堪回首经历,以为是朋友值得信任,结果自己的伤痛成为别人的趣味,自己的秘密成为别人手中的把柄

自怨自艾、口无遮拦的人终究是活成了“祥林嫂”。苦难与孤独一样,都是你自己的,这个世界不允许你天真单纯,年轻时候犯下的错,总在吃了教训后开始成长。

时隔多年再读鲁迅的《祝福》,心情沉重又复杂。以前中学时候只是觉得祥林嫂的命运悲惨,如今再看又多了许多心酸,俨然祥林嫂已经不单单是指她一个人。

这世界大部分生在普通家庭的人,顶着重压身扛重担,为了生活举步维艰,希望多一点收入、多一点机会,身上多少会有点祥林嫂的影子。

我们不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对同祥林嫂一般的人来说,光是活着,就已经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