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說史

春秋戰國,天下動盪,列強迭起,紛爭不斷。

這是一個戰亂的年代,但同時也是一個偉大的年代,以血緣關係爲紐帶的統治基礎宗法制已面臨着土崩瓦解,無數來自社會底層的人,開始走上歷史舞臺,書寫着屬於自己的篇章。

要想從幕後走向前臺,那是得要有實力的,如何獲得實力呢,有兩種途徑,第一,靠遺傳,第二,就要靠後天的努力了。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好好讀書,畢竟讀書使人進步,不讀書或許就只能去工地搬磚了,當然也有些人不用讀書就能成功,只不過這類人太少了,如果沒有背景,也沒有一個好爹,成功又談何容易,畢竟不是人人都能拿着30個億去創業的。

不過在春秋之前,想要讀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爲教育和讀書也是被貴族壟斷的,美其名曰:官學。

但是春秋之後,普通人也能有受教育的機會了,這要得益於一個人,一個大聖人,他的名字叫做孔子。

孔子,在後世的地位很高,被譽爲“大成至聖先師”,更被列爲世界十大名人之首,當然他也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的人物之一,更是把私學發揚光大的重要人物。

當然,孔子其實並非是私學的首創者,但他創辦的私學確實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正是因爲他,讓很多底層的民衆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他提出的有教無類,至今令人振聾發聵,他一手創辦的儒學思想,更是一度成爲了治國的根基。

孔子在當時爲了宣傳自己的學說,曾周遊列國,那麼問題就來了,孔子沒去過的秦國卻統一了華夏,而他周遊去過的國家,最終卻都一敗塗地,被秦國吞併,這是爲何呢?

我們一起來看。孔子:後來的戰國七雄裏,我沒去過的國家並不是只有秦國

孔子是魯國人,本名孔丘,這名字其實就是隨便取的,原因就是因爲他的母親曾在尼丘山上生活並且祈禱過,所以就爲他取了這麼一個名字,這就好比上世紀一些“懶”的父母爲孩子取名字一樣,孩子出生日期離什麼節日比較近,那就直接取“國慶”、“建軍”等等爲名。

不過這不重要,畢竟一個人所能取得的成就,和名字雖然有點關係,但並不大。

孔子年幼的時候,便已經意識到了學問的重要性,於是他便很刻苦學習,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學習,就這樣孔子漸漸成爲了一個博學多識的人。

學而優則仕,當時的人們努力學習似乎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當官。

孔子也不例外,他的志向也是當官,並且他還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夢迴大周,把紛爭的春秋時代,再變回周朝那種“禮”治的時代。

可是他卻失望了,而他的治國理念並不能被多少君主所賞識,爲了找到一處用武之地,爲了將自己的學說擴散到中原各地,孔子帶着弟子們決定周遊列國。

那麼孔子究竟去過哪些諸侯國呢?

當然孔子並沒有能力把當時所有的諸侯國都走一遍,有確切文獻記載的是孔子去過魯國、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齊國這九個地方。

所以孔子沒去過的諸侯國多着呢,後來有名的戰國七雄裏,並不是單單沒去過秦國,他也沒去過燕國,他去過的衛國、鄭國後來被三晉所滅,所以也能當他去過此地吧。秦國:我們沒有拒絕過孔子,只是他沒有來過

孔子去過的地方相比較當時林立的諸侯國來說,還是太少了,但他的思想卻因爲戰亂因素傳播的更遠了,以至於當時的人知道有孔子這麼一號人並不在少數,孔子的名氣很大,當時諸侯國的國君對於孔子的到來也是表示歡迎的。

不過歡迎是一碼事,能不能給孔子高官,能不能接受他的學說則是另外一回事了,很顯然,當時能接受孔子這套儒家學說的並不多,不然他也不會周遊列國了。

那麼孔子爲何沒有去過秦國和燕國呢,原因只有一個,因爲這兩個諸侯國太遠了,尤其是秦國,路是真的不好走,而且在當時秦國也被排斥在了中原文明的文化圈之外,一般人都不會去秦國的。

所以有一些論斷說,秦國不讓孔子去,這也是不準確的,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假使孔子真去過秦國,他的那套儒學能在那裏開花發芽嗎?

當然也是不現實的,因爲當時的秦國被中原人們認爲是蠻夷,還是未開化的那種,後來商鞅去的時候,就被秦國的落後震撼到了,所以他們根本接受不了孔子提出的那些“仁”啊、“禮”呀的。山東諸侯:被秦國吞併,不單單是治國思想上的差別

孔子沒有去過秦國,這也給了商鞅一個機會,讓他用法家思想改變秦國的現狀更爲方便,再加上以嚴苛的手段,讓民衆接受法家思想有了可能。

正是在法家思想的武裝下,秦國這列戰車得以持續強大,直至兵出函谷關逐個滅掉了山東諸侯。

那麼山東諸侯的滅亡和孔子去宣傳過自己的思想有直接關係嗎?

其實關係並不大,因爲當時的諸侯國君主不少都知道在亂世,孔子所提倡的這一套治國理論,是根本不可行的,魯國作爲孔子的出生地,雖然魯國國君也有些實施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治國,但也做過不少有違禮的事情。

山東諸侯的失敗,不僅僅是治國思想上和秦國有差別,很大原因出在諸侯國的君主身上。

他們固步自封,他們只顧着享受,他們只想着除掉一切對他們有威脅而不顧國家的需要,統治黑暗,民衆叫苦不迭,這樣的諸侯國焉有不滅之理?

而秦國就不一樣了,數代君主勵精圖治,百姓得到了切實的好處,人人爭先殺敵,而難得的是秦國有海納百川之胸懷,能將六國能人收爲已用,這樣的諸侯國又怎麼會不強大?

由此可見,孔子去沒去過秦國和秦國統一華夏,是兩個幾乎沒有必然聯繫的獨立事件,如果單從思想和學說上講,也不能說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無是處,只能說商鞅的法家思想更適合那個亂世罷了。

對此,您認同嗎?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等。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