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絡傳言一則中國從印度採購大米的新聞,大家關注的焦點就是,中國首次大批量地從印度採購了10萬噸的大米,而且首批5000噸大米已經開始裝船開始轉運至我國。據科學興農瞭解,印度並非第一次想向我國出口大米,然而之前兩次出口均因爲質量檢測不過關而被拒。印度方面則也表示對中國的此次採購表示熱烈歡迎,同時表示中國在本次採購之後,定然會二次採購。

對於進口的這些印度大米,從價位而言遠遠低於越南、泰國等大米出口國家的報價,這也是中國願意採購的重大原因。那麼低價優質嗎?顯然這個要求就有些高了,雖說印度大米同泰國大米一般均屬於秈稻,也就是長粒米,但是從品質而言,印度大米顯然是無法同泰國、越南大米相比的。

說起來印度並非單一的向我國出口大米,印度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糧食出口國,據統計2019年印度對外出口大米1057萬噸,併成爲僅次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糧食出口國 。然而與之對應的是,印度人均口糧出奇的低。列舉幾個數字大家看一下:2018~2019年我國糧食產量5.43億噸、美國4.38億噸、印度2.62億噸。對比一下人口:中國13億,美國3億,印度13億。同樣13億人口,在我國依舊需要進口糧食的前提下,印度如何能夠做到國內糧食自給自足的呢?

摺合一下印度人均口糧大概440斤,這點糧食說難聽點,印度人幾乎每天可以說都掙扎在溫飽線,多餘的糧食養殖轉化爲蛋白肉製品,更是癡人說夢,要真的說印度人信仰佛教,喜歡喫素,我想這絕對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看到有媒體表示,在阿聯酋那些富豪家中養的駱駝一年都會喫掉10個印度人一年的口糧。此言不虛,然而印度如今就是這麼一個現狀。那麼爲何印度政府在自己國內糧食供給都有難度的情況下,爲何還要出口糧食呢?

其實這裏就不得不提一下,印度政府當前所面臨的一個矛盾了。國家要發展需要什麼?自然是錢,沒錢自然不可能幹成事,問題是錢從哪裏來呢?外匯!可以說如今的印度政府也是在無奈的情況下,做出的一個艱難的抉擇。印度農業GDP佔據了國家總量的58%,所以在印度二三產業難以振興的前提下,對於農業實施反哺更是無稽之談,農產品自然也不可能賣出高價。尤其是在今年印度由於新冠疫情導致國內工業、紡織業幾乎全面罷工,大批量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訂單反而轉移到了我國,印度外匯方面更是難上加難。如此局面,印度又該怎麼做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