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佘曉晨

12月24日,B站通過官方微博賬號@嗶哩嗶哩彈幕網發佈公告稱,自今日起,對於不幸離開人世的B站用戶,平臺將在取得其直系親屬確認和同意後,將其賬號列爲“紀念賬號”並加以保護。

B站在微博公告中表示,根據客服接收到的情況,近些年有一些B站UP主不幸去世,而此舉是爲了“紀念他們和我們曾經存在於同一個世界,曾經看過同樣的風景,爲同樣的事物欣喜或悲傷。”

在互聯網時代,逝者的社交網絡賬號其實已經成爲一種“數字遺產”。綜合目前的各項學術研究,數字遺產指的是一種非物質性的資產,是人們在死亡後在網絡上留下的權益,包括各類互聯網賬號,遊戲賬號、虛擬貨幣以及文字、圖片、音視頻等數字作品。

就互聯網平臺而言,對於逝者賬號的處理,國內外各大公司的處理方式不盡相同。早在2007年,Facebook就表示允許用戶以各種方式對個人資料進行紀念,並承諾將保留這些資料,作爲悼念和紀念的場所。

而在2019年,推特宣佈將逐步刪除6個月內沒有任何登陸記錄的賬號。在宣佈此項決定之前,推特已經開始向6個月以上沒有登陸賬號的用戶發送信息,提醒他們如果不再次登入的話,賬號就會被刪除。

不過,之後官方又發表了聲明致歉,表示將會暫停刪除賬戶,直到開發出有效的紀念方式供人們留念。

在國內,大部分社交平臺對於逝世賬號採取的方式都是不可繼承。根據QQ、微信等軟件的服務協議,平臺規定用戶擁有QQ、微信、微信公衆號等工具的使用權,其所有權都是歸騰訊所有,“非初始申請註冊人不得通過受贈、繼承、承租、受讓或者其他任何方式使用微信賬號”。

而在今年9月17日,新浪微博曾發佈新規定,表示爲保護逝者隱私,防止逝者賬號被盜,微博將對逝者賬號設置保護狀態,即不能登錄、發佈或刪除內容。逝者親屬在獲取逝者微博賬號信息後,可以進行登錄,但發佈、轉發、評論、點贊、關注等行爲會受到限制。這也是爲什麼微博上存在逝者賬號給網友點讚的情況。

除此之外,“你是不是想笑死我,繼承我的螞蟻花唄”也不僅僅是一句玩笑話。支付寶方面曾表示,如果用戶身亡,平臺將保管其賬戶裏的財產及產生的收益,直到繼承人來提取,若有花唄、借唄等債務,繼承人也要一併承擔。

不同的處理方式來源於針對個人隱私保護的討論。近年來,在傳播學領域,與數字遺產相對應的討論是如何保護人們在信息時代的“被遺忘權”(也稱“數字遺忘權”)。

2014年5月13日,歐洲法院在一例案件中創造了“數字遺忘權”的司法先例,即數據主體有權要求互聯網搜索引擎服務商將與其姓名鏈接的陳舊的、不完整、不恰當或不相關的信息從搜索結果中刪除。此外,歐盟委員會從2012年開始建議制定關於“被遺忘權”的法律,提議包括要求搜索引擎修改結果,以符合歐盟保護個人信息的方針。

中國傳媒大學政法學院王四新教授曾在接受鈦媒體的採訪時表示,“被遺忘權”是一個獨立的法律概念,互聯網蒐集處理個人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同時個人的活動開始大規模地移向網絡空間,產生大量與個人私生活有關的數據,這是產生被遺忘權的背景。

根據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9.4億,相當於全球網民的1/5;互聯網普及率達67%,約高於全球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爲99.2%。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處理逝者的數字遺產顯得更爲重要。正如英國作家、心理諮詢師伊萊恩.凱斯卡特在其撰寫的《網上遺產》一書中所說,“你每天登錄電子郵件,每次使用智能手機,每次在網上閒逛,每次在社交媒體上發佈狀態,都是在書寫你的自傳。你在爲你未來的陵墓添磚加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