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是農民在日常生活中和農業種養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的經驗和方法的總結。“稻不見穗,麥不見葉”就是古代先民在日常農業種植過程中產生的禾苗莊稼的一種認識和看法,用來評判莊稼生長狀況和豐收程度。這句農村俗語,稻不見穗,麥不見葉就是過去農民用來判斷糧食豐收程度的重要方法,是一句非常實用的農業生產俗語。~~

“稻不見穂”。農村種植水稻,大家並不陌生。水稻就是我們平常喫的大米就是通過種植水稻而產生的。水稻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種植技術純熟,適合氣溫適宜,水源充足的地方,如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東北和新疆部分地區,是我國糧食中最主要作物。近代以來,由於雜交水稻的出現,水稻產量大幅度地提升,早已解決了我國的糧食貧缺問題,我國人民早已擺脫了糧食危機,食不果腹的時代,已經進入糧食非常充足的新時代。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水稻抽穗、揚花、灌漿和成熟以後,只見水稻葉片,而不見稻穂,是什麼狀態?難道是水稻減產的狀態嗎?這恰恰相反,是水稻高產豐收的特徵。因爲,水稻灌漿成熟以後,稻穗的籽粒非常飽滿,非常沉重,稻穂上的籽粒密集沉重,在重力作用下,穂頸彎曲向下,稻穗已經埋在水稻鞘葉以下。在通常情況下,水稻田裏只見水稻的鞘葉,不能看到水稻的稻穗,使稻穗躲藏到鞘葉之下,看不到稻穗。越是水稻生長得好,產量高,鞘葉多,稻穗根本看不到;若是淺收年,水稻生長不好,籽粒不飽滿,稻穗就會昂起頭來,翹到鞘葉之上,大部分稻穗浮現在鞘葉之上,這是減產的象徵。 所以,“稻不見穂”是水稻豐收的特徵。~~

“麥不見葉”。小麥是我國北方乾旱地區主要農作物,也是北方糧食的主要來源。小麥種植時間比水稻要長,產量要比水稻要低。目前我國的小麥一般產量都在600斤到900斤之間。小麥種植不像水稻必須要大量的雨水灌溉,沒有水就不能種植。而小麥恰恰相反,非常適合乾燥的北方種植 ,氣溫要求也沒有水稻那麼高,一般都是秋末播種,經過冬季和春季,夏初時候收穫。小麥種植比較耐低溫,因爲,我國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都是播種小麥的主要地區。小麥的莖杆比水稻要堅硬,麥穗的頸部是向上直接伸出生長的,高出小麥鞘葉。另外,小麥穗上的籽粒沒有水稻穗籽粒多,單穗籽粒重量也沒有水稻重,因此,根本不會把麥穗壓彎低下頭。所以,小麥成熟後,只見麥穗,不見鞘葉,說明是個小麥豐收年,是小麥豐收的象徵。若是小麥地麥穗稀少,穗短穗小,是不好的年份,必然小麥產量低。“麥不見葉”是小麥豐收的象徵。~~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鄂東三農,一起探討三農問題,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