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無數開國皇帝之中,

朱元璋

算的上是政治能力、軍事能力都極爲突出的佼佼者。

他自農民起義起家,一路吞併張士誠、陳友諒,同時也沒有被安逸衝昏頭腦,堅持北上,兼具魄力,勇猛和實力,可謂是一代英豪。

但就是這樣一個開創了大明王朝的統治者,他的童年人生卻無比悽慘。

元朝時期漢族地位低下,科舉道路也被封堵,底層人民大多窮困潦倒,民不聊生。朱元璋便出生在這樣一個時期,在他剛出生之時,由於當時平民百姓不能有名字,他又在家排行老八,人們就喊他

朱重八

朱重八的父親曾經也是略有積蓄的小農,但由於元朝賦稅愈發沉重,在朱重八十歲之時,父母爲躲避賦役,便帶着一家人遷徙至安徽鳳陽。

此時朱家並沒有恆產,養家餬口非常困難,只能靠替人打零工賺點小錢。朱重八在兒時就一直以給當地的地主家劉德放牛爲生,地主對他多加剝削,非打即罵。

靠天喫飯的農民階級本身就具有一定脆弱性,1344年,鳳陽爆發一場持續多月的旱災,大片大片的莊稼顆粒無收,許多人爲了生存只能去摘野菜啃樹皮,朱家也不例外。

旱災夾雜着饑荒衝擊了本來平靜安寧的家庭,幾月之間,

朱重八的父母便因忍飢挨餓身體孱弱,染病去世。

本來熱熱鬧鬧的一家人只剩下了朱重八和幾個兄弟。

但不論再怎麼貧困,朱重八也得料理父母的身後事。朱家並沒有土地,爲了要妥善安葬父母,朱重八不得不去求助於曾經欺辱過他的地主

劉德

。但劉德對此毫無同情心,反倒認爲朱重八一家人十分晦氣,派人將其盡數趕了出去。

但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劉德的同族兄弟

劉繼祖

見朱重八,小小年紀喪父喪母,一片孝悌之心十分可憐,

便主動將自家土地分給朱家,還自掏腰包幫助其置辦喪儀

。朱重八雖然年紀小,但是他也明白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道理。

後來,他加入郭子儀的紅巾軍,一番曲折中也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但此時劉繼祖一家卻因爲常年兵荒馬亂而落魄潦倒起來。

劉繼祖的兒子

劉英

走投無路,這纔想起來同鄉朱重八的名號。貧困之下,劉英別無選擇,只能徒步千里,跑來投奔老鄉。

朱重八依然清晰記得劉繼祖對自己的幫助,再見到劉英之後急切詢問恩人現狀,

在得知劉繼祖去世消息後,他悲痛大哭。

之後,他便將昔日恩情全數報答在劉英身上,他提攜劉英到自己身邊做近身護衛,不管劉怎麼要求上前線,他都置之不理,生怕戰場上刀劍無眼,傷了恩人後代。

大明開國不久,朱便即正式任命劉英爲從仕郎,專門守護皇陵,之後劉英又升遷至

“皇陵祠祭署署令”

。這份工作其實並無內容,無非是朱元璋想出來供養恩人後代的法子。劉英的兒子

劉鑑

,還被老朱接到應天,與自己的孩子一同讀書。

在修建皇陵祭祀署時,朱元璋專門將劉繼祖放在父母陵寢,享受與皇親貴胄一般待遇,

又封劉家子孫爲“義惠侯”,世襲罔替

在劉英去世之時,老朱傷心異常,親筆寫

《祭署令劉英》

以託哀思,字字句句都是感傷,足以可見老朱與劉家感情之深厚。

對他人保持善意和同情是一種良好品德,當年的劉繼祖可能也不會猜想到那個受自己幫助的小乞丐會坐上皇帝之位,更不能猜到子孫後代因爲自己任善而蒙蔭數代300年。

參考文獻:

[1]張廷玉等,《明史》,1974,中華書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