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農村,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貧窮落後。爲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以前很多農村因爲交通不方便,導致信息閉塞,經濟落後,接受教育的人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都比較低,種地沒有機械化,也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靠的都是一代一代的經驗積累,甚至更多的是自己發明創造一些農具來提高勞動效率。不過話說回來,有些自制的農具用起來還真不錯,就是在農村機械化普及的今天,這些自制的農具還依然能派上用場。

這不,前段時間,攝影師下鄉採風時,就遇到一位使用傳統農具切紅薯片的大娘。隨行的兩位朋友看到後,當場笑了出來,說大娘用的這個工具落後時代幾十年了,已經成了個“老古董”。可是大娘並不在意,裝作沒有聽到的樣子,依舊低着頭切着紅薯片子。只見她右手拿着紅薯,左手切着紅薯片,隨着她左手飛快地在切板上來回抽動,一片片紅薯片如雪花一般落下,當左手的紅薯切完後,右手很快地將紅薯遞到了左手上…如此,不停地勞作着,看得在場朋友眼花繚亂,目瞪口呆。

經過聊天得知,這位大娘姓林,今年已經70多歲了。林大娘說,在60年代的時候,農村窮,沒有糧食喫的時候,多半都是靠着這些紅薯填肚子。在當地就曾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叫:紅薯飯、紅薯饃,離開紅薯不能活。“紅薯的產量高,好管理,所以家家戶戶都會種上一些保生活。”

到了後來,農村人有了糧食喫以後,人們還是習慣種上一些紅薯,不過,那個時候多數人家開始用紅薯拿來養豬了。“每年到了秋季紅薯收穫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堆成了小山。人們把小的,爛得挑下來留着煮熟餵豬,大些的都切成片子曬乾保存起來,如果是家裏養豬,後期可以打成麪粉用來當成飼料;要是家裏遇到急事,也可拿到集市上銷售換成錢花。”

老人說,她用的這種切紅薯片子的工具叫“推子”。當時,基本上是家家戶戶都有,要是家裏土地多的,會有兩到三個。“這種紅薯推子製作特別簡單,主要原料就是一塊木板和一個刀片。在木板上挖一個洞,然後將刀片用釘子訂上去就成了,要是手巧的,半天能製作出來好幾個。”

據瞭解,在那個時候,也會有人專門製作拿到集鎮上去賣,不過,多數人家爲了省錢,都是自己在家做。“我用的這個就是自己做得,從那個時候算起來,到現在已經有50多年了。”老人說,後來,集市上開始賣手搖的紅薯切片機,因爲切得快,慢慢地這種手工製作的紅薯推子就開始淘汰了。

“手搖的紅薯切片機也有缺點,就是切出來的紅薯片子有時會薄厚不均,感覺還是沒有傳統的這種手推出來的片子好。”老人說,後來,雖然大家都使用起了手搖的紅薯切片機,但是她家自制的這個推子卻一直沒有捨得扔掉。“手工推子有手工推子的好處,功能多,方便保管,除了可以切紅薯,還可以切蘿蔔等。要是天氣正常的情況下,我還是會堅持使用這個手工推子的。”

老人說,正常情況下,一個人使用手工推子,一天可以切好兩到三架子車的紅薯。“幹這種活關鍵要眼疾手快,注意力集中,因爲推子上的刀片特別鋒利,稍有大意就會傷到手,輕的會掉皮,嚴重的會把手指頭給切掉。所以,現在除了上了年歲,有使用經驗的人在用外,年輕人都很少碰這種推子了。”

老人說,切下來的紅薯片在晴好的天氣下,一般三到五天就會完全曬乾。“有句話叫:夏天的草,冬天的寶。紅薯片子曬乾後,到了冬天煮粥喫特別香,現在一斤都能賣到一塊多錢。有人說,這樣曬出來的紅薯片一點也不衛生,怎麼能用來喫。其實,他們根本不瞭解情況,這種紅薯片經過幾天太陽照射本來就是殺菌了,曬乾後上面就算是有點灰塵,後期用水洗一下就會非常乾淨,因爲整個晾曬過程都是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的,所以保證是綠色有機農產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