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农村一年中难得的空闲日子。按照传统说法,进入这个季节后,人们便开始过起了相对清闲的“猫冬”生活。入冬后的安徽淮北农村,天气已经渐渐变冷,一场冬雨过后,气温一下降到了零度左右,就算是天气晴朗的时候,太阳照射到人的身上也已经没有了灼热的感觉。这个时候,在室外闲逛的人慢慢地变得少了起来,而屋内聊天拉呱避寒的人则随之增多了。

虽然都是呆在屋里“猫冬”,但是宋师傅却没有闲呆着聊天。近日,摄影师见到他时,他正拿着祖传的几件工具,一个人在家里忙得热火朝天。“我现在做的这个叫笆斗,主要是销往河南等地。从早忙到晚,最快一天也就只能编出来两个成品。现在这样的产品编一个可以赚20到30块钱,一天下来,可以赚到60块钱左右吧。”宋师傅一边忙着用柳枝编笆斗,一边聊着当天的劳动成果。

宋师傅今年68岁,从事柳编手艺已经有50多年了。他说,他所在的村之前是远近闻名的柳编村。在他小的时候,村里大人小孩,老老少少都会这门手艺。“每到冬天农闲了,家家户户都开始编笆斗、编篮子等等。那个时候,人们编好产品后都是拿到集市上,或者是赶庙会去卖。可以说,除种田卖粮食以外,做柳编的收入成了村民们最大的经济来源。”

宋师傅说,和其他村民一样,他的这门手艺也是父辈们流传一下来的。只是在他刚刚懂得这门技术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父亲去世的那年,我只有7岁大。那时候,家里经济比较艰难,为了能够生活一下,没有多久,母亲也改嫁了。”

正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母亲改嫁后,他就成了一名孤儿。回忆起童年的不幸,宋师傅显得很是平静。他说,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在母亲改嫁后,他被亲戚领去抚养,到了自己能够生活自理的年龄后,便又返回家中,从此独自一个生活至今。

“我父亲去世的时候,给我留下的家产只有这几样做柳编用的工具。这些年来,我就是靠着这些工具编些笆斗、米筛、篮子、簸箕等手工艺品换钱生活。”宋师傅说,他现在用的这些工具,有的都已经有很多年头了,甚至有的还是祖上传下来的。“我用的这个编笆斗打底子用的木墩,都说不清是流传了几代人。干活的时候,可以当工具用;闲的时候,还可以当凳子来坐。”

宋师傅说,这些年来,他就是靠着祖传的这些柳编工具和从父辈那学来的柳编技术,才得以安身立命。“以前,交通不方便,信息也比较闭塞,所以学会了一门手艺,基本上就算是有了一个吃饭门路。虽然发不了财,只要好好干,不怕辛苦,基本上不会饿肚子了。”

后来,因为外出打工的人多了,村里柳编生意已经没有前些年红火了,慢慢地从事手编工艺的人少了。“前些年,听说外出打工能挣到钱,村里好多人都选择外出了。现在,只有少数像我这样年龄的人还在做,稍微年轻些的,都到外面挣大钱去了。所以想找一个徒弟,免费教他这门技术,可能也没有人愿意学习了。”

宋师傅说,他也曾和别人一起外出过,因为没有文凭和技术,接连到了几家企业去应聘,最后都被拒绝了。后来,在别人的介绍下,好不容易在工地上找到了一份工作。“工地上的活特别辛苦,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要干到天黑才能下班,劳动强度大,辛苦不说,工资也没有想象的那样高,所以干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还是回家乡继续做柳编生意比较适合自己。”

就这样,多年来,宋师傅一直从事着柳编生意,靠着祖传的手艺过着平静普通的生活。“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技术也高了,在市场上柳编产品少了,倒是用机器生产的各种塑料筐之类的产品多了。”宋师傅说,相比之下,塑料产品虽然价格比手工编织的产品价格低,但是没有手工编织产品环保、耐用。“手工产品量少,现在基本上都是顾客要提前预订,不然是拿不到现货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