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農村一年中難得的空閒日子。按照傳統說法,進入這個季節後,人們便開始過起了相對清閒的“貓冬”生活。入冬後的安徽淮北農村,天氣已經漸漸變冷,一場冬雨過後,氣溫一下降到了零度左右,就算是天氣晴朗的時候,太陽照射到人的身上也已經沒有了灼熱的感覺。這個時候,在室外閒逛的人慢慢地變得少了起來,而屋內聊天拉呱避寒的人則隨之增多了。

雖然都是呆在屋裏“貓冬”,但是宋師傅卻沒有閒待著聊天。近日,攝影師見到他時,他正拿着祖傳的幾件工具,一個人在家裏忙得熱火朝天。“我現在做的這個叫笆斗,主要是銷往河南等地。從早忙到晚,最快一天也就只能編出來兩個成品。現在這樣的產品編一個可以賺20到30塊錢,一天下來,可以賺到60塊錢左右吧。”宋師傅一邊忙着用柳枝編笆斗,一邊聊着當天的勞動成果。

宋師傅今年68歲,從事柳編手藝已經有50多年了。他說,他所在的村之前是遠近聞名的柳編村。在他小的時候,村裏大人小孩,老老少少都會這門手藝。“每到冬天農閒了,家家戶戶都開始編笆斗、編籃子等等。那個時候,人們編好產品後都是拿到集市上,或者是趕廟會去賣。可以說,除種田賣糧食以外,做柳編的收入成了村民們最大的經濟來源。”

宋師傅說,和其他村民一樣,他的這門手藝也是父輩們流傳一下來的。只是在他剛剛懂得這門技術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父親去世的那年,我只有7歲大。那時候,家裏經濟比較艱難,爲了能夠生活一下,沒有多久,母親也改嫁了。”

正所謂: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母親改嫁後,他就成了一名孤兒。回憶起童年的不幸,宋師傅顯得很是平靜。他說,作爲家中唯一的孩子,在母親改嫁後,他被親戚領去撫養,到了自己能夠生活自理的年齡後,便又返回家中,從此獨自一個生活至今。

“我父親去世的時候,給我留下的家產只有這幾樣做柳編用的工具。這些年來,我就是靠着這些工具編些笆斗、米篩、籃子、簸箕等手工藝品換錢生活。”宋師傅說,他現在用的這些工具,有的都已經有很多年頭了,甚至有的還是祖上傳下來的。“我用的這個編笆斗打底子用的木墩,都說不清是流傳了幾代人。幹活的時候,可以當工具用;閒的時候,還可以當凳子來坐。”

宋師傅說,這些年來,他就是靠着祖傳的這些柳編工具和從父輩那學來的柳編技術,才得以安身立命。“以前,交通不方便,信息也比較閉塞,所以學會了一門手藝,基本上就算是有了一個喫飯門路。雖然發不了財,只要好好幹,不怕辛苦,基本上不會餓肚子了。”

後來,因爲外出打工的人多了,村裏柳編生意已經沒有前些年紅火了,慢慢地從事手編工藝的人少了。“前些年,聽說外出打工能掙到錢,村裏好多人都選擇外出了。現在,只有少數像我這樣年齡的人還在做,稍微年輕些的,都到外面掙大錢去了。所以想找一個徒弟,免費教他這門技術,可能也沒有人願意學習了。”

宋師傅說,他也曾和別人一起外出過,因爲沒有文憑和技術,接連到了幾家企業去應聘,最後都被拒絕了。後來,在別人的介紹下,好不容易在工地上找到了一份工作。“工地上的活特別辛苦,每天天不亮就得起來,要幹到天黑才能下班,勞動強度大,辛苦不說,工資也沒有想象的那樣高,所以幹了一段時間後,覺得還是回家鄉繼續做柳編生意比較適合自己。”

就這樣,多年來,宋師傅一直從事着柳編生意,靠着祖傳的手藝過着平靜普通的生活。“現在人們生活條件好了,技術也高了,在市場上柳編產品少了,倒是用機器生產的各種塑料筐之類的產品多了。”宋師傅說,相比之下,塑料產品雖然價格比手工編織的產品價格低,但是沒有手工編織產品環保、耐用。“手工產品量少,現在基本上都是顧客要提前預訂,不然是拿不到現貨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