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刘备于白帝城病危时,曾对诸葛亮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没有篡位想法,而蜀汉仍是毁在了刘阿斗手里。

因为一个强国的覆灭,众人对刘阿斗诸多诟病,尤其因为“乐不思蜀”,司马昭感叹“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暗骂他没有担当;李特更直言:“刘禅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常璩也说他“主非中兴之器”。于是刘阿斗的形象忽然之间就变成了这样:蠢笨无用,耽于享乐。可是刘阿斗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而他的甘夫人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刘禅。刘备对他们并不怎么重视,或者说在那样战火纷飞的年代,很难给予重视,所以公元208年他被曹操打败,就扔下了这对母子,自己和部下逃了。但幸运的是,刘禅竟然没死,被赵云救了回来。

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刘禅从此开始了他一生虽然“庸碌平常”,但一路贵人相助的“享乐时光”。公元219年被立为王太子,公元221年从王太子变成皇太子,公元223年继位称帝。前有刘备为他打下江山,后有诸葛亮为他维护江山,身边良将才干环绕,他的位置得天独厚。

所以他没有什么都不做。公元240年,越隽郡当地有夷人作乱,刘阿斗立即让张嶷前往平定了叛乱,接着又决定开发这里,让民众免于困苦和骚扰,还打通这里和成都的通道,方便照管。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曹魏夏侯霸前来投奔蜀汉,因为山路难行而迷路,刘阿斗得知之后忘掉前尘旧恨,立马派人去接他,还将他拜为车骑将军。所以诸葛亮夸他“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可见其并没有那么耽于享乐。

他只是在英雄一茬茬的乱世里显得有点庸常,有点孱弱,但他绝对不蠢笨。证据其一也是从“乐不思蜀”的典故中彰显出来的,时值公元263年蜀国在刘阿斗的治理下终于不敌,败给了魏国,刘阿斗倒是“能屈能伸”,立马就投降。国家战事中有一个惯例,就是不杀俘虏,于是刘阿斗还是没死,被带到了魏国。

魏国看似强大,但也有隐患,其一就是魏王和司马昭之间的权力之争,魏王听起来头衔很大,但实际掌权的是司马昭,司马昭其人多疑又冲动,一日设宴款待刘阿斗,故意让他听蜀地的歌曲,并问他想不想蜀国,刘阿斗断然道:“乐不思蜀”,一旁的旧臣听了就头大,趁着上厕所之际和他说要是想回家,当下次司马昭再问起这句话时,就说自己很思念,并作出痛苦的情状。

司马昭想得多,果然不相信他说的话,宴席到了一半,又醉醺醺问他想不想蜀国,刘阿斗就按旧臣说的做了一遍,结果一眼被识破,司马昭装作惊讶说:“这话怎么感觉像郤正说的?”然而刘阿斗表现得比司马昭更惊讶,诧异道:“你怎么知道?!”司马昭闻言大笑,见他这么坦诚承认,就此相信了他是忠厚老实的人。

但是事实上,刘阿斗确实不聪明,但是他又不是弱智儿,身边的人也不傻,总有像郤正旧臣这样的人,在他身边时刻提醒他,而且从小生活在权谋中心,所以刘阿斗其实知道司马昭别有居心,知道这是他的试探,面对司马昭的刁难,其实这完全是他的将计就计,是装出来的天真无辜。

证据其二,就是刘阿斗给五虎上将的谥号。根据专家所说,刘阿斗赐予的谥号,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他的文采,这也是大家觉得他并不是真傻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他给关羽的谥号是“壮缪”,这个词是很有讲究的,想要拥有“壮”这个谥号词需要符合9个条件,分别是威德刚武、赫围克服、死于原野、胜敌克乱、好力致勇、屡行征伐、武而不遂、武德刚毅、非礼弗履。而“缪”是忠诚高洁,平定祸乱之意。

所以刘阿斗给关羽这个谥号,是为了赞颂他为刘备奋勇杀敌,为国土牺牲良多。同时也说明了刘阿斗非常了解关羽这个人,否则的话一定不能选到这两个如此贴合关羽的字眼。他也很了解和关羽齐名的剩下四个名将,因为他们的谥号分别是:赵云为“顺平”,取柔贤慈惠、执事有班之意;张飞为“恒”,取克敬动民、辟土兼国之意;黄忠为''刚'',取强毅果敢、致果杀敌之意;马超为''威'',取猛以刚果、彊义执正之意。

至今这些谥号依然为人津津乐道,因为实在是太贴合这五虎上将的生平和功绩,以及性格和为人。所以刘阿斗真的不傻,一个上位后能礼贤下士,尽力而为的君主,怎么会傻?一个面对司马昭试探能够面不改色,风轻云淡的俘虏,怎么会傻?一个了解其部下,犹如了解自己一样的上司,怎么会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