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劉備於白帝城病危時,曾對諸葛亮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生沒有篡位想法,而蜀漢仍是毀在了劉阿斗手裏。

因爲一個強國的覆滅,衆人對劉阿斗諸多詬病,尤其因爲“樂不思蜀”,司馬昭感嘆“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暗罵他沒有擔當;李特更直言:“劉禪有如此江山而降於人,豈非庸才?”;常璩也說他“主非中興之器”。於是劉阿斗的形象忽然之間就變成了這樣:蠢笨無用,耽於享樂。可是劉阿斗真的是這樣的人嗎?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於諸葛亮,而他的甘夫人爲他生下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劉禪。劉備對他們並不怎麼重視,或者說在那樣戰火紛飛的年代,很難給予重視,所以公元208年他被曹操打敗,就扔下了這對母子,自己和部下逃了。但幸運的是,劉禪竟然沒死,被趙雲救了回來。

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劉禪從此開始了他一生雖然“庸碌平常”,但一路貴人相助的“享樂時光”。公元219年被立爲王太子,公元221年從王太子變成皇太子,公元223年繼位稱帝。前有劉備爲他打下江山,後有諸葛亮爲他維護江山,身邊良將才幹環繞,他的位置得天獨厚。

所以他沒有什麼都不做。公元240年,越雋郡當地有夷人作亂,劉阿斗立即讓張嶷前往平定了叛亂,接着又決定開發這裏,讓民衆免於困苦和騷擾,還打通這裏和成都的通道,方便照管。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曹魏夏侯霸前來投奔蜀漢,因爲山路難行而迷路,劉阿斗得知之後忘掉前塵舊恨,立馬派人去接他,還將他拜爲車騎將軍。所以諸葛亮誇他“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可見其並沒有那麼耽於享樂。

他只是在英雄一茬茬的亂世裏顯得有點庸常,有點孱弱,但他絕對不蠢笨。證據其一也是從“樂不思蜀”的典故中彰顯出來的,時值公元263年蜀國在劉阿斗的治理下終於不敵,敗給了魏國,劉阿斗倒是“能屈能伸”,立馬就投降。國家戰事中有一個慣例,就是不殺俘虜,於是劉阿斗還是沒死,被帶到了魏國。

魏國看似強大,但也有隱患,其一就是魏王和司馬昭之間的權力之爭,魏王聽起來頭銜很大,但實際掌權的是司馬昭,司馬昭其人多疑又衝動,一日設宴款待劉阿斗,故意讓他聽蜀地的歌曲,並問他想不想蜀國,劉阿斗斷然道:“樂不思蜀”,一旁的舊臣聽了就頭大,趁着上廁所之際和他說要是想回家,當下次司馬昭再問起這句話時,就說自己很思念,並作出痛苦的情狀。

司馬昭想得多,果然不相信他說的話,宴席到了一半,又醉醺醺問他想不想蜀國,劉阿斗就按舊臣說的做了一遍,結果一眼被識破,司馬昭裝作驚訝說:“這話怎麼感覺像郤正說的?”然而劉阿斗表現得比司馬昭更驚訝,詫異道:“你怎麼知道?!”司馬昭聞言大笑,見他這麼坦誠承認,就此相信了他是忠厚老實的人。

但是事實上,劉阿斗確實不聰明,但是他又不是弱智兒,身邊的人也不傻,總有像郤正舊臣這樣的人,在他身邊時刻提醒他,而且從小生活在權謀中心,所以劉阿斗其實知道司馬昭別有居心,知道這是他的試探,面對司馬昭的刁難,其實這完全是他的將計就計,是裝出來的天真無辜。

證據其二,就是劉阿斗給五虎上將的諡號。根據專家所說,劉阿斗賜予的諡號,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他的文采,這也是大家覺得他並不是真傻的一個重要原因。首先他給關羽的諡號是“壯繆”,這個詞是很有講究的,想要擁有“壯”這個諡號詞需要符合9個條件,分別是威德剛武、赫圍克服、死於原野、勝敵克亂、好力致勇、屢行征伐、武而不遂、武德剛毅、非禮弗履。而“繆”是忠誠高潔,平定禍亂之意。

所以劉阿斗給關羽這個諡號,是爲了讚頌他爲劉備奮勇殺敵,爲國土犧牲良多。同時也說明了劉阿斗非常瞭解關羽這個人,否則的話一定不能選到這兩個如此貼合關羽的字眼。他也很瞭解和關羽齊名的剩下四個名將,因爲他們的諡號分別是:趙雲爲“順平”,取柔賢慈惠、執事有班之意;張飛爲“恆”,取克敬動民、闢土兼國之意;黃忠爲''剛'',取強毅果敢、致果殺敵之意;馬超爲''威'',取猛以剛果、彊義執正之意。

至今這些諡號依然爲人津津樂道,因爲實在是太貼合這五虎上將的生平和功績,以及性格和爲人。所以劉阿斗真的不傻,一個上位後能禮賢下士,盡力而爲的君主,怎麼會傻?一個面對司馬昭試探能夠面不改色,風輕雲淡的俘虜,怎麼會傻?一個瞭解其部下,猶如瞭解自己一樣的上司,怎麼會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