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長期受遼朝統治的女真族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接着便以摧枯拉朽之勢向遼展開了進攻

宋、遼之間雖然已經有長達120年的和平,然燕雲十六州未復,一直都是宋朝廷的一塊心病,女真人的崛起,又讓他們看到了希望

海上之盟,便是宋、金聯合滅遼的盟約,然而這次盟約,卻是以作繭自縛開始

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童貫使遼,結識了燕人馬植。政和五年,在童貫的引薦之下,馬植入宋獻聯金滅遼之策,希望徽宗念舊民塗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

宋徽宗大喜,賜其國姓,改名趙良嗣,參與圖燕之謀。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武義大夫馬政奉命由登州渡海使金,向金太祖轉達“欲與通好,共行伐遼”的意向。雙方從此時便開始接觸

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命趙良嗣再次使金,締結聯金攻遼的盟約。趙良嗣臨行前,宋徽宗有御筆所書,裏面如是寫道:

“據燕京並所管州城,原是漢地,若許復舊,將自來與契丹銀絹轉交,可往計議,雖無國信,諒不妄言”

很顯然,宋徽宗想要收回的是燕雲十六州,然而在其中竟只提燕京所管州縣,自縛手腳。儘管趙良嗣在談判中儘量擴大燕京的轄區,卻被金人以不屬燕京管轄爲由斷然拒絕

最後只得約定:屆時進攻遼中京,宋攻取燕京一帶,事成以後,燕京歸宋所有,送給金朝歲賜五十萬兩匹

趙良嗣回來之後纔是御筆作繭自縛,再派國書將燕雲十六州註明,然金朝態度強硬,並不同意。最終也只得如此

盟約簽訂,便是伐遼開始,宣和四年,金人約宋攻遼。其實,金人的追擊之下,天祚帝以逃亡夾山,耶律淳被擁立爲皇帝,支撐殘局

童貫對此躊躇滿志,認爲只要宋軍北伐,耶律淳就會望風而降,幽燕故地收復,指日可待

四月,童貫以河北河東宣撫使率軍北上,然河朔之地百年不識干戈,駐軍驕惰,備戰鬆弛。童貫無奈,但也只能硬着頭皮上

大軍到達高陽關,即命都統制种師道率東路軍攻白溝,辛興宗率西路軍攻範村。然种師道是名將,認爲伐遼是不義之戰,消極備戰。在得知其他各路潰敗之後,更是直接撤軍

遼國在金人的逼迫下,已是那般境地,然北宋大軍,竟還是以失敗告終

七月,耶律淳病死,宋朝官員上書徽宗,讓童貫、蔡攸再次發兵,以劉延慶代替种師道。金人恐宋軍靠一己之力取下燕京,便得不到宋朝歲賜,雙方又派使臣,商討履約事宜

童貫派劉延慶、郭藥師率大軍十萬渡白溝伐燕,行至良鄉,便屯兵盧溝以南,閉壘不出。郭藥師自請率騎兵六千,趁敵後空虛,夜襲燕京,要求劉延慶派其子接應

郭藥師攻入燕京,與遼軍血戰,然劉延慶其子卻爽約未至,郭藥師一行人死傷過半,最後僅幾百人逃回來

遼軍氣勢大盛,揚言遼軍三倍於敵,將一舉殲滅宋軍。劉延慶聞風喪膽,竟是直接自焚大營,倉皇南逃。次日又在白溝大敗,退保雄州

有一次伐燕,以失敗告終。此時,宋太祖已攻下遼中京和西京,歲末親率大軍又攻克了燕京

宋軍兩次失利,在之後的談判上,便沒有了底氣。金太祖對宋朝使臣的態度也倨傲和強硬起來,談判上得寸進尺,意在毀約

經過多次的討價還價,金人給出了最後通牒:金朝只將燕京六州二十四縣交割給宋朝;宋朝每年除了向金朝移交原來給遼的歲幣,還需補交一百萬貫作爲燕京的代稅錢;倘若半月不予答覆,將採取強硬手段

宣和五年正月,趙良嗣回京覆命。宋徽宗全部答應,只讓他再次使金,要回西京。金朝趁此敲詐二十萬兩軍費,卻還是拒絕交出西京

最後,金朝也僅交還燕京,且早就在城內大肆搶掠,最終留給宋朝的,不過是破敗的空城

宋朝最終接收的也僅燕京空城和薊、景、檀、順、涿、易六州,涿、易二州還是主動降宋的

至此,海上之盟算是結束。儘管燕雲十六州並未收復,宋朝君臣還是爲此沾沾自喜,童貫、趙良嗣等更是作爲功臣,加官進爵

宋徽宗還讓人撰寫《復燕雲碑》歌頌功德,認爲太祖太宗未竟的偉業,竟是由他完成了。所有人都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

殊不知宋朝收復的並不是全部燕雲故地,宋、遼、金三國在這一地區的利害關係也並未最後定局,稍有風吹草動,便牽一髮而動全身

兩次攻遼戰爭中,宋朝暴露出來的薄弱的軍事力量,金國太祖已是心知肚明,撤離燕京時就曾宣稱,兩三年內必定再將其奪回來

宋金大戰,一觸即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