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曰:“民人以食爲天。”

儘管當下的中國,早已成爲了工業文明現代化進程中的代表性國家之一。但是,這種以民生爲本的文明理念,則進一步延伸到社會發展的各個層次。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成功着陸,同時還帶回了“月球土特產”—月壤。

但衆多中國網友關注的點卻是,這些月壤能種菜麼?讓人直呼,果然是玩開心農場長大的一代人。

儘管由於微生物和有機養分不同,我們並不能把土豆種到月球。

但這背後反襯出的,則是國人在科技發展的今天,依然沒有忘卻農業生產變革需求的初心;以及對於“能不能把菜,種到月球”這種純樸訴求中的,農業科技化發展的展望。

雖然在空間上,種地的工作仍然要停留在地球土壤上。

但在時間維度上,如今中國農業生產過程中,從生產方式到交易方式等各類日新月異的變化,則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農民、農村乃至城市用戶生活消費環境的改善。

1

60後90後組團“開黑”種草莓

要和人工智能掰手腕

人工智能,可以打敗圍棋九段棋手。

但要是換成種植,來自“中國草莓第一縣”的遼寧東港“聖野漿果富民隊”,可能覺得它還是稍遜一籌。

這支隊伍,既有60後的當地草莓種植大戶、種植專家,也有90後剛畢業大學生。他們雖然年齡懸殊,卻是實踐派和理論派結合的最佳代表。

而正是這樣一支組團開黑的種菜隊伍,決心與人工智能來一場正面的對決。

7月22日,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技術指導下,由中國農業大學和新電商拼多多共同發起的“人工智能VS頂尖農人”草莓種植大賽正式開賽。

“種草莓比下圍棋複雜得多,三分靠技術、七分靠管理。”聖野漿果富民隊帶頭人、遼寧省人大代表馬廷東表示。

作爲團隊技術擔當的史功成認爲:“種植草莓,需要根據草莓所處的不同時期,進行不同比例的水、肥等調整。”

這意味着,草莓種植中,農人的經驗佔據很重要的部分。

但其實,這支隊伍並不是“靠天喫飯”的工作模式。

在丹東,溫室大棚可以基本實現全自動。不需要人工操作,探頭即可探測溫室裏的溫度、適度和二氧化碳濃度,並自主控制捲簾的收放。而從育苗、選苗、栽種,到施肥、澆水、用藥、採摘等需要長期的、精細的照料的環節,都有着較爲成熟的技術及管理方案提供。

這次大家之所以要和人工智能掰手腕,並不是簡單的求個勝負。而是要實地瞭解下農業發展的方向,距離新的技術落地,還有多遠。

換言之,這場競賽也是一場“新農人”對於人工智能技術的親自考覈。

同時,在這支隊伍看來,人工智能也並非與人工水火不容。

他們認爲,經驗是農民口中的術語,放在人工智能語境下,就是數據。未來,如果能將農人的經驗和技術的進步結合起來,並進一步降低成本,就能真正助力草莓產業的快速發展。

而隊伍裏的年輕人,則想到了未來職業發展與農業生產之間的貼合度問題。

生於1996年的孫鬱晴是“莓二代”,其媽媽瀋海燕,是另一隻農人隊伍豔九天的領隊。

對於這次比賽,孫鬱晴有着很清晰的目標,就是把草莓種植在經驗的基礎上再往前推一步。

“這場與AI組的草莓種植比賽,最重要的是看他們怎麼把種植決策建立在精準的數據基礎上。”

在農業人才短缺的問題上,她認爲:“年輕人不是不願進農業,是跟傳統的種植和傳授方式有代溝。”

她以自己爲例說,年輕人喜歡有全年計劃。如果公司有全流程、數據化的培訓,就可以大幅提高學習效率。甚至,將來機器人也可標準化操作,“要把種植經驗變成數學模型,這是全球趨勢”。

也就是說,技術不僅會糾偏經驗化生產方式的誤差,更會爲工作人員提供基於技術能力的平等、有序和公開的對話空間。

而另一方面,這也凸顯出農業工作角色,越來越規範化、標準化的進程趨勢。

藉助競賽,這對母女達成了最新共識:數字化種植比較精準,能降低成本、提高產量,提升企業利潤和從業者待遇,讓年輕從業者更有尊嚴。

“未來農民,應該是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身份。”瀋海燕說。

2

雲南深山的人蔘果借力新電商

駛上致富高速公路

人蔘果,一種原產於南美州安第斯山北麓的小果子,如今已經成爲深受衆多中國家庭喜愛的“網紅水果”。

但很多人不知道,它的產出地,則在十分接地氣的雲南深山中。

僅僅3年時間,雲南人蔘果種植面積從1萬畝擴大到近20萬畝,發展出一個價值數十億元的富民產業。

這種農業的產業化鉅變,在以前是很難想象的。而背後的推動者,則是以拼多多爲代表的一批新電商。

1993年出生的王雄,似乎在人羣中有些其貌不揚。但在2019年,王雄的生意規模就達到了3個億。僅在拼多多上,就賣出8000萬元水果;如今,其每天穩定銷售出3萬單農產品。

大學就開始創業的王雄,十分注重考察渠道對於產銷量級的提升效果。剛開始在線下運營不順的他,並不氣餒,很快轉移到線上。隨後,他又通過對比,選定了拼多多的新電商模式。

在拼多多上賣了人蔘果三天後,王雄就發現,拼購能迅速匯聚同類需求,產生穩定的規模化訂單,比傳統電商更容易幫農產品打開銷路。

王雄的店鋪品鮮集的主播

正在向用戶講解人蔘果的食用價值

其實,這種以農業生產爲基礎,從個體到羣體的脫貧致富,從垂直類目到產業帶的騰飛故事,仍然每天在拼多多等新電商平臺上上演。

這一方面,凸顯出中國農業經濟的數字化進程,如火如荼。

在2020多多農研科技峯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趙春江提到,目前中國的農業數字經濟規模是5778億元,預計到2025年能夠達到1.26萬億元。

由此,無論是在農業生產的技術探索上,還是在農業上行的商業化道路上,無數的新農人、新農商,不斷探索、勇於實踐。進而挖掘出農業數字化發展的最大潛力,並充分分享其上升成果。

另一方面,則是以拼多多等新電商平臺對於農業供應鏈整合、產業帶渠道開闢及農業商業模式創新等的深耕細作,使得農業在生產流通領域的變革,更爲深厚和開闊。

由此,我們以可以看到,互聯網經濟體不僅僅是一個屬於網紅、直播等光鮮亮麗的流量分配生態。

其真正基礎,更應該是一個像拼多多等新電商平臺這樣,能夠爲廣大勤勞實幹、努力奮鬥的普通人,提供增量機遇、資源整合和輸出渠道以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的驅動端口。

同時,在農業這樣的難以急功近利的沉浸領域。互聯網公司,也將不得不逐漸地褪去爭搶存量利潤、執着於同質化競爭的商業盲目性。

而更多的產生,以科技力量與商業創新,推動社會經濟生活持續進步和民生產業共同發展的新時代工匠精神。

互聯網累積的數據和算法,除了流量變現,還有另一種打開方式,即促進科技創新。

事實上,科技創新不僅僅發生在月球表面,也要落在地球深處。

現如今,當我們嚐到個頭大、味道正的東港草莓,這既是無數東港草莓人和其常年堅守種植一線的努力結果,也是一座邊境小城默默的農業科技創新試驗的成就展示。

而其背後,正是包括拼多多等企業,通過科技創新的方式來推動種植端變革、算法驅動來助力農貨上行,進而加速農業現代化的商業實踐。

這種以數字化技術貫穿其中的智慧農業,無疑會成爲鄉村振興的最有力抓手之一。

對於充滿耐心與專注度的中國農民來說,腳踏實地、勤勞勇敢是其最爲純粹的生活特質和生產理性。

他們需要的,不是過多的指令與教誨,而是走向致富對岸的船隻與橋樑、走到產業變革終點的汽車與道路。

拼多多等新電商平臺,成爲農業現代化的互聯網載具和鋪路者。

本文作者:遊人

版式設計:甸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