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读卡夫卡追不到女生”,这句话里提到了一个人们不怎么熟悉的名字:卡夫卡。他是谁?他的作品到底有什么别样的魅力,能够让高晓松如此推崇?就让我们从这篇文章来了解这位被评论家们认为是“20世纪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的传奇作家。

卡夫卡,全名为弗兰兹·卡夫卡。卡夫卡出生在奥匈帝国治下的布拉格(即后来捷克的首都)的一个中产阶级讲德语的犹太家庭。卡夫卡,其实是他的家族名,在捷克语里意思是“寒鸦”,他父亲作为一个商人,还专门用寒鸦来当作自家铺子的店徽。殷实的家境虽然让卡夫卡不愁吃喝,但却并没有给他带来想要的幸福。

由于卡夫卡的父亲出身于农村,早年的生活十分艰苦。虽然没有过人的智力,但卡夫卡的父亲却拥有着犹太人身上最为人所知的才能——经商。他白手起家,慢慢积攒财富,逐渐成为了专门以富裕妇女为销售群体的时装礼品店的老板。这些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及他强硬的性格,使得他对自己儿子更多的是训斥而不是理解。这给卡夫卡留下了一个充满威压的童年记忆,从而一定因素上也影响了卡夫卡后来的创作风格,使得他在作品中经常关注“代沟”问题和主角对威强的恐惧。

卡夫卡在进入大学后,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他在1903年到1904年间,开始创作《一场斗争的描写》的第一稿,之后的几年也写了不少创作早期的作品(后来基本遗失)。但父亲并不支持他热爱的写作,他认为卡夫卡应该学习年轻时的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工作,并且对卡夫卡热衷写作的行为感到鄙视,结果父子俩的关系陷入僵局,也使得卡夫卡越发内向,这也使得他越发关注人的感情和精神领域的东西。

大学学业完成后,卡夫卡到了一家专职工伤事故保险的公司任职,其间利用工作的空余时间,卡夫卡开始创作短篇故事。卡夫卡多次抱怨自己对生计过多奔波,从而无法醉心于写作。不过,事实上,卡夫卡在保险公司工作的经历还是让他有机会深入观察当时的社会结构以及工人的工作与生活状况,这使他对于现代结构中的官僚体制和社会权威的运作机制有了自己的认识,而这些经历,也为他之后作品相关主题的构成提供了基础。

繁忙的工作和写作之余,卡夫卡的私生活却很丰富。不少后来的传记作家都表示卡夫卡其实是比较热衷于追求女色的,不仅成年后多次去过妓院还对色情文学感兴趣。而他最著名的还是他的恋爱经历,在1912年,他遇见了菲利斯·鲍威尔,两人坠入爱河,但在五年的时间里,两人却大多通过书信往来,只有偶尔才见见面,甚至两人还曾两次订婚,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

这五年的时间里,卡夫卡爱情和写作事业都到达了一个高峰,著名的名作《变形记》便是在此期间创作完成。他还曾一年之间完成了《判决》,在这五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美国》、《审判》、《在流放地》、《司炉》、《中国长城修建时》以及一些列短篇小说,可以说相当高产了。

但现实总是出人意料,当他再度和菲利斯订婚之际,却开始出现了肺病的症状,不久便确诊肺结核,在当时,医疗条件还无法根治肺结核,这对当时的卡夫卡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他不得不暂时离开一直任职的保险公司,前往波西米亚的农村修养,期间和他的妹妹以及姐夫一同生活。乡下的生活给他带来极大的愉悦,使他留下了不少日记和笔记后来被编辑出版成了随笔集。

之后不久他和菲利斯解除了婚约,两人最终结束了五年的恋爱。卡夫卡沉寂了两年,在1919年又与尤莉·沃里采克订了婚,不过这段婚约也并不长久,因为短短一年后,卡夫卡又认识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米莱娜,卡夫卡对她也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并写了不少信给他,后来还出版成了《给米莱娜的信》。所以,卡夫卡又和尤莉解除了婚约。

一直到1923年,已经四十岁的卡夫卡终于遇见了他最后一位情人——朵拉·迪阿曼特,两人开始同居,朵拉小卡夫卡整整十五岁,但卡夫卡和朵拉却并没有受到年龄的阻碍,卡夫卡甚至为她搬到了柏林,既方便独自创作,也方便与朵拉相处。在柏林期间,卡夫卡很多著作都由朵拉代为保管。

不过,卡夫卡并没能在柏林待很久,因为他的肺结核病在1924年开始恶化,在3月他返回了布拉格,在布拉格他完成了《女歌手约瑟菲尼》。回到布拉格的卡夫卡受到了家人们的悉心照料,但卡夫卡的病情并没能得到好转,由于病痛的折磨,他已经无法正常进食,加上当时的医疗条件又无法以其他方法为卡夫卡进食,结果卡夫卡基本上算是被饿死的,但他却因此获得了灵感,创作了短篇小说《绝食表演者》。最终,卡夫卡在1924年6月3日去世。

卡夫卡生前名声并不显赫,他自己也并不看重名声,但他去世后却成了著名作家,还对后来的世界级作家们,诸如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加缪、萨特等起到了一定影响,当代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还曾专门创作了名为《海边的卡夫卡》的小说,来进行致敬。如今人们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