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听说过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就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出发,这一跨背后就是197653人的牺牲;他们为了“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而战,这一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才真正在全世界面前直起了腰杆,挺起了胸膛。

在坚守小高岭的战斗中,弹尽粮绝的杨根思能够抱起炸药包,毅然冲进敌群;金化反击战,邱少云为了不暴露我军位置,忍受烈火焚烧直至生命燃尽的最后一刻;上甘岭战役时,黄继光勇敢地用胸膛堵住敌人的地堡枪眼,助力后续战友攻下高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绝不只是一个单调的英雄符号,而是永远在人民记忆中留存鲜活模样的真实存在的抗战先烈。

为什么老一辈的战士们因为最朴实的爱国情怀就能够献出自己仅有一次的宝贵生命?为什么他们心甘情愿饱尝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那是因为在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保家卫国就是他们的信仰,他们浴血奋战的昨天,才换来了和平富裕的今天。从古至今,中国从来没有缺失过这样伟大的灵魂,他们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

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抗美援朝是“立国之战”,是打出国威与军威的伟大战争,却不知道这场战役背后,新中国的决策层与志愿军们在当时究竟是顶着多大的压力、面临怎样的困境,用坚定的意志配合超绝的战术在战场上一次次逆天改命,绝处逢生,谱写了一段战史上以弱胜强的不朽传奇。

现在我们站在后世的角度,自然知道抗美援朝对于中国所带来的正面影响究竟有多大,而在当时,毛主席做出抗美援朝这个决定的时候其实无比艰难。国内百废待兴,要不要出兵是一个问题,出兵时谁来领军又是一个问题。抗美援朝主帅任命历经坎坷,毛主席曾经两次点将换人,彭德怀将军并不是当时的第一人选。了解了抗美援朝主帅任命的曲折内幕后,对于伟人们的高瞻远瞩与中国的昌盛国运将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艰难决策:这一仗非打不可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无数亟待解决的困境横亘在眼前:新生政权需要进一步稳固,反动势力残余,匪患猖獗;落后的农业主体,薄弱的工业基础与滞缓的经济水平;历经14年的抗日战争与3年内战,民不聊生,整个国家迫切需要休养生息。

人民不想再打仗了,也打不起仗了。在这种外力条件下做出抗美援朝的决定,这对于中国领导人来说一定是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当时中央召开了多次会议,党内也分为了两派意见:一是毛主席为代表,认为一定要出兵朝鲜的,另一边则是以林彪为代表的反战派,坚决不同意出兵。

林彪表示为了朝鲜牺牲掉中国艰难打下的革命成果是不划算的,国内目前还有一大堆烂摊子需要收拾,要以经济发展为优先,不应该再去参与这次战争。他的观点在当时看来颇有道理,得到了内部大多数人的支持。

但毛主席却认为,在美国的帮助下,朝鲜人民军是抵抗不住的,如果美国胜利了,野心也就会更加膨胀,朝鲜与中国“唇齿相依”,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隐患。实践证明了毛主席的战略远见,同时也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与胆识。美国人料想中国不敢出兵,我军却偏要采取强势态度,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经此一役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捍卫领土主权与安全的决心。

出兵朝鲜意味着新生的中国要与世界最强的美帝国主义较量,面对敌我悬殊的状况,中国也不可能单凭一腔热血便临阵冲锋。毛主席在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指出:“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的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适当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

这个时机,也就是看美军是否跨过过北纬38°线。“三八线”可谓是中国的底线,因为美军一旦越过此处,就相当于兵临中国北方边境,随时能够攻击东北地区,严重威胁了中国的领土安全。

作战风险大是一方面,但只要是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去研究战争的走势与特点,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就能够运用运用正确的战略去扭转劣势。毛主席结合战况进行分析:美国此次远征朝鲜,战线拉得太长,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是有利的,在美军跨过三八线后再出击,于道义上更能站得住脚。

毛主席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又伟大的决定,是基于他的远见卓识,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在他看来,这一仗不但非打不可,还得打胜仗,打漂亮仗,打出一场中国人民的“翻身”仗。

首次点将在解放战争当中,林彪历数次立下战功,指挥和统帅能力毋庸置疑,且地位威望都能镇得住场子。

朝鲜北部与中国东北的地形气候十分相似,林彪曾经指挥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征战三年,对于东北和苏联的情况都相当熟悉,有了他的安排志愿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朝鲜战场。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考虑,林彪都是适合的人选。

但是林彪在此事的立场却与毛主席并不相同,他一直都反对出兵朝鲜,对抗美援朝持有一种怀疑态度。他认为,为了一个几百万人口的朝鲜把五亿中国人都拉下水实在太不划算了。

毫无疑问,站在一个将领的角度,林彪有他自己的思量,他也确实是一位出众的军事家,但却不是一个足够优秀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作为军队的统帅,他习惯基于军队的角度去计较得失,而不是站在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立场上去思考。

1950年10月林彪旧病复发,经中央批准后,在家人的陪同下赴苏联就医。1951年回到中国,住进毛家湾继续休养。饱受病痛折磨的林彪无法在天寒地冻的朝鲜指挥作战,抗美援朝主帅的任命还需另有人选。

报以厚望 再次点将胜则扬国威,败则受威胁,如此重要的抗美援朝战争究竟由谁来出任主帅,也就成为了中央政治局思来想去最关键的问题。在硬件设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要统帅几十万大军远赴境外,为国家荣誉与命运二战,绝非一般将领可以胜任的,一定要一位资历够老、独当一面、统领全局的军事奇才。

在志愿军远赴朝鲜之前,先是调动各路野战军兵团组成了东北边防军,此时毛主席准备选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这样就意味着粟裕便成为了下一个人选。

这其实并不意外,早在战争年代,粟裕带领华野打天下,卓越的军事才能让世人为之称道。从最初一名普通的部队班长一步步成长为野战军的中流砥柱,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艰难战役、淮海战役……粟裕的指挥总是令人出其不意,堪称“神仙仗”,毛主席也常常在战略上听从粟裕的意见,让他的战略思想与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的中央军委授衔仪式上,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其实从资历、战功和威望上看,毛主席曾经多次有意将粟裕封为元帅,他曾高度评价粟裕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但是粟裕再三诚恳地推辞了,他自认“沧海一粟”,对于军衔问题不甚在意,毕竟自己打了那么多胜仗,为国效力便无遗憾。毛主席最终将他列为中国十大大将之首。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毛主席便致电粟裕以及陈毅、饶漱石,让粟裕到北京接受重要任务。粟裕时年43岁,身经百战的他曾经多次负伤,得到医治后也留下了大量的战后创伤与病痛,如肠胃病、高血压和美尼尔氏综合征,身体情况不容乐观。备受伤病折磨的粟裕担心自己难当重任,这会耽误了紧迫的战况。于是粟裕在回电毛主席时,问他是否能考虑另外的同志。

时值夏季7月初,部队的调动部署大概还要耗时一个月,毛主席便回应说可以让他先在家里休息养病,但仍然坚持让粟裕前去指挥作战,希望他等到到8月上旬部队兵力集结完毕后能够来到北京。

到了7月中旬,粟裕的旧疾美尼尔氏综合征复发,常常感到头疼和眩晕,难以继续坚守在岗位,于是便上报申请休假疗养,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几天后,毛主席发来电报,让粟裕在8月上旬报告身体情况,并且表达了对他的关心,如果仍然病重便可继续休养,若病已痊愈则盼望来京。中央有人提议重新商讨边防军司令员人选,但毛主席还是希望粟裕能够病愈挂帅,可见粟裕在其心目中的分量。

无奈到了8月1日,粟裕的病情不轻反重,前去探望的罗瑞卿回来后带了粟裕的回信。信中称:病情没有好转,又因为抗美援朝战争在即,心中甚是焦虑,以致不能安心养病。一周后毛主席回信说,“目前新任务并不迫切,你先安心休养,到了病愈后再商讨打仗的事。”

这时战场的形势是朝鲜大优,朝鲜人民军已经解放了朝鲜半岛南部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南朝鲜军被迫退回仅有1万平方公里的地域,战场局势对于朝鲜来说是有利的,中国此时也就不需要着急出兵。再加上东北边防军实现了统一指挥,边防军指挥机构的成立时间可以稍作延迟,等到粟裕等人前往后再成立司令部。所以毛主席便放松了语气,嘱托粟裕好好养病。

到了8月下旬,粟裕病情未见明显好转,由青岛转往无锡疗养,9月返回南京家中继续疗养。直到10月初中央决定志愿军出兵之时,粟裕依然病重无法赴任。

粟裕最终没有挂帅出征,后有人争论说是重病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便是有心推辞,当然不是因为他临阵胆怯,或者不支持出兵朝鲜,而是因为13兵团是四野林彪的部队,粟裕并不想指挥林彪的班子。

这个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结合相关资料来看,粟裕当时的确是病情加重,难以赴任。粟裕戎马一生,六次负伤,危及头部的就有两次,分别是在武平战斗中被子弹穿过头部颞骨,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把头部炸伤。除此之外,还有右臂、臀部、脚踝等多个身体部位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他生前常常会感到头痛和晕眩,直到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发现了三块弹片,这才找到引发头疼的元凶。

最终选择:临危受命义不容辞其实陈毅也曾经“主动请缨”,明确表示支持毛主席出兵朝鲜的决定。1950年9月,陈毅在北京出席中共中央召开的各大军区负责人会议,商量出兵朝鲜的问题时,对毛主席承诺道:“我如今虽担负地方工作,但只要前线需要,一声令下我马上可以穿上军装去朝鲜作战!”

但是毛主席最终并没有将他作为挂帅的人选,原因是陈毅从事政治工作很久了,在这期间接触军事的机会很少,缺乏单独指挥大兵团的经验。后来有人建议还有刘伯承与徐向前两大元帅,但二位也是身体欠佳,再加上大规模作战指挥经验的不足,最终都被否决了。费尽思量之后,毛主席最终敲定了一名合适的人选,那就是彭德怀元帅

当时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急转直下,出兵朝鲜迫在眉睫。1950年10月2日,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的研究援朝问题会议上,挂帅人选未定,苏联先前承诺的空军掩护也尚未兑现,战况也呈现一边倒的形势,会议上大多数人都已经不赞成出兵,质疑之声更加强烈。

彭德怀就是在此时临危受命,被确定为抗美援朝总指挥的。会议进行到一半,正在西安的彭德怀奉命赶回了北京。他对这个会议毫无思想准备,事先连会议内容都不知道,到了会议现场也只是仔细旁听,并未发言。

10月5日上午,彭德怀独自来到毛主席办公室,表示拥护毛主席出兵援朝的提议。毛主席对他说:“你觉得出兵援朝谁挂帅合适?我们的意见,这担子,还得你来挑,你思想上没这个准备吧?”彭德怀立即回应:“我坚决服从中央的决定。”

毛主席点点头,十分感慨:“这下我才算是放心了,如今美军已分路向三八线冒进,我们要尽快出兵,争取主动。”

在下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彭德怀也鼎力支持毛主席的意见,他表示:“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政治局众人一番思量,最终一致通过了出兵朝鲜的决议。

彭德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其军事能力相当出众,早年在抗日战争中打过著名的百团大战,且在后续的解放战争中一直都在前线指挥军队作战,强大的个人威望与丰硕的作战成果足以号令三军。

毛主席最初坚持选择粟裕为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总指挥,也是考虑到粟裕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实在过于出众,而林彪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是东北地区野战军的领导人,统帅东北第4野战军,综合考虑下派他前去率军援朝自然很合适,也就没有把彭德怀作为第一人选了。在粟裕和林彪病情加重,无法担此重任的情况下,彭德怀坚决拥护抗美援朝的决策,服从中央指令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援助朝鲜人民军共同作战。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选择没有错,彭德怀元帅也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打出五次著名战役,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死死压制在“三八”线,迫使其最终接受停战谈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威名远扬的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中就输给了彭德怀将军,遭遇自己人生的“滑铁卢”。对此他也表示:“千万不要和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谁跟中国陆军打仗就是脑子有问题。”

经此一役,中国想要维护边境安全、打出国威的战略目的也圆满达成。临危受命不负重托,面对边境威胁,彭德怀毅然挑起大梁,率领数十万中华英雄儿女保家卫国。毛主席就此举赋诗称赞道:“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铭记历史:浴血奋战铸就和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此时世界上没有人信,因为中国在近代史上饱受欺凌,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什么屈辱的事情都发生过。二战时虽然是战胜国,但也曾被日军占领了大片国土,民族危急存亡。如今你只是换了一个新生政权,凭什么就相信你“站”起来了?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帝国主义之首的美国狼狈战败,除了核弹,几乎所有常规武器都用上了,也没有打赢火力劣势的中国志愿军。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帜,十多个国家轮番上阵,从鸭绿江被迫退回“三八”线,未能再往前一步。这一仗打完后,全世界相信了,中国人民从此真的“站”起来了。

1950年美军仁川登陆,三番五次无视中国政府的警告,大步跨过“三八”线进行挑衅。

1955年美军介入越战,谨记中国政府的北纬17度线为界,由始至终未能越“雷池”半步。

这就是中国打出国威军威的抗美援朝立国之战,如今中国所获得的和平环境与国际地位,都是一众勇敢的志愿军战士们浴血奋战所换来的,这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所铸造的钢铁长城。他们不愧是一群最可爱的人,同时也是最可敬、最伟大的人!

相关文章